台灣健保補充保費改革爭議:政治與財務的角力
衛福部長石崇良近日提出健保補充保費改革計畫,針對股利、租金、利息等收入改採「結算制」,此舉被視為針對存股族群,引發強烈反彈。部分民眾甚至要求石崇良下台。然而,石崇良表示,他的目標是確保醫療體系和健保的持續健全發展。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力挺石崇良,認為部長願意面對健保財務改革,值得鼓勵。連賢明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指出,石崇良的改革計畫將補充性保費從即時扣繳改為「年度結算」,但下限維持兩萬元,並優先從利息、股利、租金開始實施。此外,針對獎金部分,起徵門檻將從投保時薪資的四倍以上改為「最低基本工資x4倍」,以增加高薪人士對健保的負擔公平性。
改革背景與挑戰
此項改革計畫一經公佈,立刻引發股民的抱怨。連賢明指出,這些抱怨是可以預期的,反映出健保財務改革的困難。許多股民質疑,既然股票差價沒有賺錢,為何要對股利課稅?
自二代健保實施以來,健保收費制度已轉變為類似個人總所得收費制度:一般保費針對薪資所得,非薪資所得則歸為補充性保費。因此,股利課稅是因股票所發放的股利,而非股票本身的盈虧。
「國外股票差價賺錢要另外計入資本利得課稅,台灣經歷過幾次證劵所得稅課徵失敗,要真的課徵證所稅可能要再等15-20年。」
改革的設計與考量
連賢明進一步解釋,當初補充性保費設計時,政大健保研究團隊也有參與。考量到行政成本,當時建議採即時扣繳,並將單筆下限從2500元、5000元、1萬元至2萬元為基礎試算。最終在行政成本和健保收入的綜合考量下,選擇以2萬元作為下限的基礎。
連賢明建議,石崇良在這次改革中可採用類似方式,適當提高年度結算的下限金額,並適度提高單次扣繳的上限,以降低改革的政治衝擊。
「石部長願意面對健保財務改革,真的應該要好好鼓勵。」
未來的方向與挑戰
台灣的健保系統長期以來面臨財務壓力,政治人物普遍認為健保不可或缺,但在保費調漲問題上卻常避而不談。連賢明指出,政府若不增加投入,健保財務問題將無法解決。
在此背景下,石崇良的改革計畫雖面臨阻力,但也為台灣健保系統的未來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討論契機。隨著改革的推進,如何在政治與財務之間取得平衡,將是未來的一大挑戰。
這場改革不僅是對健保制度的挑戰,也是對台灣政治體制的考驗。未來,如何有效地推動改革、平衡各方利益,將是石崇良和其他政策制定者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