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9 月, 2025

A股火热,私募产品超额收益罕见失灵,仅3%连续盈利

a-3-

财联社9月20日讯(记者 吴雨其)在2025年8月的结构性行情中,A股主要指数全线大涨,沪指单月上涨7.97%,创业板指更是暴涨逾24%。然而,资本市场的热度却未能同步转化为私募产品的超额红利。一边是指数乘风破浪,另一边却是私募投资者的增量焦虑与超额幻灭。

事实上,尽管股市火爆,超额收益却出现罕见集体失灵。据私募排排网统计,8月共有3122只股票策略私募产品展示了业绩表现,其单月平均超额收益为-1.97%,不仅跑输主要指数,更创下年内最差纪录。尤其量化产品表现失色,平均超额收益为-3.94%;主观产品虽略好,仍为负,平均为-1.00%。

市场风格与板块分化

这并非个别现象。融智投资FOF基金经理李春瑜表示,造成超额回撤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风格有反转,尤其是大小盘风格有明显的反转,大盘股跑赢小盘股;二是融资规模快速增长下的板块分化严重,创业板、科创板在融资盘的快速增长下,涨幅远超其他板块。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样的行情中,仍有部分私募产品实现了连续8个月正超额收益。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底,满足这一标准的股票策略私募产品仅95只,占比约3%。

百亿私募量化策略独领风骚

在百亿规模私募阵营中,量化策略仍是唯一赢家。据统计,截至8月底,共有46只百亿级私募旗下产品实现了连续8个月正超额收益,且全部为量化策略,合计规模约为66.75亿元,8月超额收益均值为0.63%,今年以来累计超额收益均值达17.91%。

在这一梯队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进化论资产旗下的进化论金选量化多空1号1期,前8月累计超额收益高达34.23%,8月单月超额收益为0.37%。该产品成立于2020年12月,由公司创始人王一平管理。王一平曾在今年5月的一次采访中强调,投资需适应环境与时代趋势,顺风而为,才可能抓住持续的机会。

紧随其后的是明汯投资的明汯股票精选1期和聚宽的聚宽定制七号,年内分别录得32.65%和27.17%的超额收益,均展现出量化体系在结构性市场中对大趋势的高敏感度与执行力。

中型私募的灵活性

将目光转向20-100亿规模的中型私募,整体样本数量锐减至14只,其中量化产品仍占主导(13只),但也出现了唯一一只主观产品逆势夺魁的局面。该组别平均8月超额收益为1.83%,年内累计均值为22.48%,较百亿私募更具弹性。

这只异军突起的主观产品来自新思哲投资,为韩广斌管理的新思哲多策略3期,以主观选股为核心策略,今年以来累计超额收益高达39.20%,8月单月达3.36%,位居该组别首位。产品成立于2015年9月,目前规模超1亿元。

资料显示韩广斌自1993年从业,擅长估值与基本面研判,并强调从“企业家身上找公司的魂”,在投资框架中,他认为核心资产的周期是可永久持续的,但核心资产标的可能会不断更迭。要接受投资过程中的“不完美”,不要患得患失,把握自己能把握的、看得懂的、高性价比的投资机会就足够。

小型私募的高收益与高波动

在更小规模的私募中,尤其5-20亿及0-5亿两个组别,部分产品的超额收益数据堪称炸裂,一举打破规模决定回报的偏见。5-20亿规模组别中,共有13只产品实现连续8个月正超额收益,平均8月超额收益高达5.34%,年内均值达到57.58%。

其中,北京禧悦旗下的禧悦1号以137.10%的年内超额收益夺得榜首,8月单月也高达19.88%。公司成立于2020年,坚持“研究为基础、估值为准绳”的价值投资理念,专注中小市值高成长标的,显然在这一轮中小盘行情中把握住了脉搏。

而在0-5亿的小微私募阵营中,22只产品符合连续正超额标准,合计管理规模9.26亿元,8月超额收益均值为3.88%,年内更是高达53.20%。其中,湖南子衿私募的子衿云杉一骑绝尘,年内超额收益高达347.58%,成为全样本中最亮眼的产品。

从整体趋势来看,小型私募产品的高收益伴随着更高波动,这既是策略弹性与资金敏捷度的体现,也意味着更高的不确定性。因此,业内亦有观点提醒:“不能单纯用收益率来判断产品优劣,还要看其稳定性与风控能力,特别是在穿越牛熊的长期维度上。”

推荐阅读  67只A股突破半年线,市场走势引发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