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研压力激增:高校AI人才为何集体出走?
高校AI科研领域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极限挑战」。随着经费的缩减和时间的紧迫,科研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根据爱思唯尔最新数据显示,68% 的科研人员感受到发表论文的压力显著增加,他们正处于时间和资源的双重困境之中。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高校AI科研的「内卷」加剧。杜克大学的陈怡然教授在ICCAD 2025和伯克利Workshop上分享了他对AI招聘和高校科研的一些看法,指出新一代AI人才不再将高校教职视为「终极目标」。薪资差距、工业界的突破、明星人才效应以及计算资源的鸿沟成为了影响因素。
高校AI科研的四大挑战
陈教授总结了高校AI科研面临的四大挑战:
- 新一代AI人才不再将高校教职视为「终极目标」,主要由于薪资差距和工业界的快速突破。
- 高校明星学者需要更多自由,包括突破传统20%咨询时间的限制。
- 经费缩减促使高校AI研究与产业界深度融合,加速实用化。
- 科研产出需重新定义,专注于早期idea的发明与顶尖人才的培养。
整体来看,工业界的崛起使得高校面临重大转型。在AI重塑科学生态的过程中,明天的科研不再等同于今天的科研。
科研人员压力激增的背后
爱思唯尔2025年「Researcher of the Future」报告指出,68% 的科研人员感受到发表论文的压力较2-3年前显著增加,而科研时间也大幅缩短。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对科研经费的削减使得研究难上加难。在北美,仅有11%的受访者认为未来2-3年资金会增加。
“自己没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到长期项目中。” — 陶哲轩
在Elsevier最新的全球调查中,来自113个国家的3200多名科研人员的回答惊人地相似:68% 的人认为论文压力越来越大,仅45% 的人认为自己有安心做研究的时间。
时间与资源的双重压力
巴西圣保罗大学的老年病学家Claudia Suemoto指出,产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但资源和人手却在减少。科研人员普遍感受到发表压力上升,而时间与经费同时被压缩。
荷兰工程师Anastasia Borschevsky调侃道:“我很惊讶竟然有45% 的人觉得时间够。”这种焦虑感并不是个例。Nature在今年8月对872名博士后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人出现过焦虑或抑郁症状。
科研生态的全球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3%的受访者认为未来2-3年内本领域经费将增加,而在北美,这个比例更低,仅11%。与此同时,科研版图正在移动。近30%的研究者表示,他们在未来两年内有可能搬到别的国家发展。
在美国,科研预算收紧、签证审核趋严,部分学者甚至因为研究主题「与政府立场相左」而被撤资或调查。相反,亚洲科研的吸引力在增强,中国、韩国、新加坡的实验室密集扩建,报道显示,中国主导的国际合作项目数量持续上升。
“科学家本来就习惯漂泊,但现在是政治逼着我们离开。” — 一位受访天文学家
这场迁徙更像一次大洗牌,资金的流向、政治的温度、社会对科学的态度,都在决定下一代研究者会到哪里做研究。
AI带来的效率革命
在实验室里,一场由AI带来的效率革命也在悄悄发生。调查结果显示,58% 的科研人员已在科研工作中使用AI,只有16% 还未尝试。这意味着,在有限的时间与资源下,他们正试着用新方式夺回效率与创造力。
即便在高压之下,78% 的研究者相信自己的研究能扩展科学理解、推动社会认知。科学曾是少数人可以实现梦想的地方,现在却成了所有人都要快速交卷的赛道。但那些还在实验室里熬夜的人、那些还在申请表里反复修改研究目标的人,他们依旧在为科学亮灯。
也许科学的浪漫正在退场,可只要还有人愿意在凌晨四点记录下最后一组数据,这盏灯就没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