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按摩淋巴可助大脑排毒,或成神经疾病新疗法
大脑如同一台24小时运转的超级计算机,但长期高负荷运作会产生大量“系统垃圾”。如果这些废物不能及时清理,轻则导致认知功能减退,重则可能引发硬件损伤。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的科学家们最近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发现了一种无创方法,能够增强大脑的天然废物排出能力。这一发现或将为治疗年龄相关性神经疾病开辟新途径。
这项研究由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血管研究中心主任Koh Gou Young领导,资深研究员Jin Hokyung、Yoon Jin-hui及首席研究员Hong Seon Pyo参与。研究证实,通过对颈部和面部皮下淋巴管进行精准刺激,可以显著提升脑脊液在淋巴管中的流动效率。脑脊液是保护大脑并清除毒性废物的液体,这项技术为利用安全无创的机械刺激替代药物或手术清除脑废物提供了新方案。
脑脊液的关键作用
相较于其他器官,人类大脑产生废物的速度更快,因此高效清除这些废物对维持大脑健康至关重要。脑脊液主要负责清除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正是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键诱因。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排出功能逐渐衰退,导致认知能力下降。
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此前的研究已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证实脑脊液通过颅底脑膜淋巴管和鼻咽淋巴丛引流至深部颈淋巴结,并揭示这些淋巴管随年龄退变会损害脑脊液的清除能力。团队还发现,通过靶向颅外颈淋巴管的药物干预可调节脑脊液引流,但因这些淋巴管位置过深,临床应用一直受限。
新路径与新方法
“本研究不仅完善了清除大脑废物的脑脊液引流路径图,更提供了一种从颅外增强脑脊液排出的新方法,”Koh Gou Young表示,“这将成为包括痴呆症在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的里程碑。”
研究人员通过转基因小鼠和荧光标记猕猴实验,绘制出脑脊液经面部、鼻腔和硬腭淋巴管网向浅表颈淋巴结引流的新路径。在老年动物中,多数路径已退化,但紧贴面部皮肤下的淋巴管仍保持完整功能。
“我们证实,面部皮下淋巴管通过多通路连接下颌下淋巴结,”Jin Hokyung解释,“通过这些连接,可调控在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出现的脑脊液排出功能减弱,但这一新发现的通路如何应用于临床仍需进一步研究。”
未来的应用与挑战
基于此,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力度可调的机械刺激器——能温和可控按压皮肤的手持装置。当应用于老年小鼠时,该设备使脑脊液的清除能力恢复到年轻水平,且在不干扰淋巴管自然收缩的情况下,显著改善了排泄功能。
这种方法不依赖药物、不需要动手术,只需要找准位置按摩,就可以安全、有效地从颅外增强脑脊液的排出。该研究有望催生可穿戴或临床设备,用于改善老年人或神经疾病患者的大脑废物清除能力。
研究团队目前正在探索该引流系统在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中的变化机制,以及机械刺激是否可以作为预防或治疗这类疾病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