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11 月, 2025

青海兴华公司非法填埋危废引发生态危机

unnamed-file-1042

近期,全国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启动,计划用三年时间集中开展严打严查。《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调查发现,青海柴达木兴华锂盐有限公司(简称“兴华公司”)被举报非法掩埋大量工业危险废物(简称“危废”)。上级部门责令其在中央环保督察前“未督先改”,该企业却突击将大量已偷埋的危废挖出并易地填埋,涉及数量上万吨,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伤害。

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环境专家指出,兴华公司危废填埋点距离柴达木盆地北缘重要的生态屏障——大柴旦湖直线仅数公里。大量非法填埋的危废极易扩大地下水污染,并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湖体,可能引发大柴旦湖生态恶化。

兴华公司非法填埋危废的背景

兴华公司依托大柴旦的盐湖卤水资源,主要生产氯化锂和硼酸。依据环保部门的信息,兴华公司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危废,包括废有机溶剂、实验室废液、废活性炭等。这些危废必须委托有资质的危废经营单位处置。然而,为了节省费用,兴华公司从建成投产至2023年,采取在厂区附近简单填埋的方式,擅自违法处理了大量危废。

据知情人士透露,2022年该公司建设库房开挖基坑时,发现挖开的土壤含有大量散发浓烈臭味的黑色液体。此液体疑为废活性炭吸附的有机污染物与地下水融溶形成高浓度渗滤液,颜色变化直接对应废有机物污染物扩散过程。

中央环保督察前的突击行动

在中央环保督察进驻前,兴华公司采取挖坑深埋、覆盖伪装等方式非法处置危废,具有极强的隐蔽性。上级部门要求青海各级环保部门加强监管,督促兴华公司“未督先改”、立行立改。然而,兴华公司面对数量巨大的暂存及非法填埋危废,选择“挖出来再易地填埋”。

2023年9月18日前后,兴华公司组织调动大量施工机械,对一号基坑内的危废突击进行挖掘转移。挖掘现场刺激性气味熏人,运送总量估算有上万吨。这些危废和受污染土壤被倾倒在离厂区5公里远的一条采卤渠内。

专家观点与法律后果

中央环保督察组指出,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大柴旦湖作为柴达木盆地的重要生态节点,是阻止荒漠化蔓延的天然屏障。兴华公司新的填埋危废点距离大柴旦湖直线仅数公里,未做无害化处理,势必增加地下水污染风险。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谭秋桂表示,兴华公司非法填埋危废被举报后,“挖出来再易地填埋”的行为符合“两高三部”《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有关问题座谈会纪要》中“从重处罚”的“对抗监管”情形。

兴华公司实控人为赵朋龙,拥有大柴旦盐湖89平方公里采矿权。赵与其委托的企业负责人郑淑蓓被指实施各种手段,先后有多位投资合作对象声称被欺诈。赵朋龙因涉嫌行贿罪被留置,后因犯单位行贿罪被判刑,之后又因涉嫌“非法生产、买卖、运输制毒物品罪”被立案侦查。

未来的监管与环境保护

针对兴华公司非法倾倒填埋危废问题,当地环保系统在涉及郑淑蓓控制企业的相关事项上,表现出宽松的一面。海西州生态环境局网站公布的兴华公司危废信息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的危废主要有废有机溶剂、废活性炭等八种,但实际监测方案中未显示这些危废。

一位环保系统的官员表示,兴华公司的《自行监测方案》公示极其不规范,工艺流程图和产污环节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令人质疑环保部门的审核通过过程。

随着中央环保督察的深入,兴华公司及其负责人可能面临更严厉的法律后果。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需加强监管,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保护柴达木盆地的生态环境。

推荐阅读  上海未来产业新布局:硅光、类脑智能崭露头角

青海兴华公司非法填埋危废引发生态危机

unnamed-file-999

近期,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计划用三年时间集中开展严打严查。然而,《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调查发现,青海柴达木兴华锂盐有限公司(简称“兴华公司”)被举报非法掩埋大量工业危险废物(简称“危废”)。尽管上级部门已责令其在中央环保督察前进行整改,该企业却突击将大量已偷埋的危废挖出并易地填埋,涉及数量上万吨,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伤害。

柴达木盆地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环境专家指出,兴华公司的危废填埋点距离柴达木盆地北缘的重要生态屏障——大柴旦湖仅数公里。大量非法填埋的危废极易扩大地下水污染,并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湖体,可能引发大柴旦湖生态恶化。

非法填埋危废的背后

兴华公司依托大柴旦的盐湖卤水资源,主要生产氯化锂和硼酸。根据环保部门的信息,该公司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危废,包括废有机溶剂、实验室废液等。这些危废按法律规定必须委托有资质的危废经营单位处置。然而,为了节省费用,兴华公司从建成投产至2023年,擅自违法处理了大量危废。

据知情人士透露,2022年该公司在建设库房开挖基坑时,发现挖出的土壤含有大量散发浓烈臭味的黑色液体。此液体疑为废活性炭吸附的有机污染物与地下水融溶形成的高浓度渗滤液。

中央环保督察前的突击行动

在中央环保督察即将进驻之前,兴华公司被要求“未督先改”。然而,记者调查发现,2023年9月18日前后,兴华公司组织大量施工机械对一号基坑内的危废进行突击挖掘转移。

据一位参与施工作业的工人描述:“挖了两米深,挖出来的都是黑色、红色、黄色液状物和未分解危废、土壤沙砾的混合体,整个挖掘现场刺激性气味熏人。”

“他们表面上通过第三方处理了几百吨危废,算是给环保部门做个样子。”

生态隐患与法律责任

中央环保督察组指出,柴达木盆地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大柴旦湖作为柴达木盆地的重要生态节点,是阻止荒漠化蔓延的天然屏障。兴华公司新的填埋危废点距离大柴旦湖直线仅数公里,未做无害化处理,势必增加地下水污染风险。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谭秋桂指出,兴华公司非法填埋危废被举报后,选择“挖出来再易地填埋”的行为符合“两高三部”《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有关问题座谈会纪要》中“从重处罚”的“对抗监管”情形。

据反映,兴华公司实控人为赵朋龙,拥有大柴旦盐湖89平方公里采矿权。赵朋龙因涉嫌行贿罪被留置,后因犯单位行贿罪被判刑。当地人士透露,环保系统在涉及郑淑蓓控制企业的相关事项上,表现出宽松的一面。

结语与未来展望

针对兴华公司非法倾倒填埋危废问题,记者采访了大柴旦行委生态环境局,局长李永超表示,曾发现大柴旦湖附近存在一些危废处理不规范的情况,但都比较轻微,已当场要求整改。未来,如何加强监管并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当地政府和企业共同面临的挑战。

推荐阅读  青海兴华公司非法填埋危废引发生态危机

青海兴华公司非法填埋危废引发生态危机

unnamed-file-968

近期,全国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启动,计划用三年时间集中开展严打严查。然而,《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调查发现,青海柴达木兴华锂盐有限公司(简称“兴华公司”)被举报非法掩埋大量工业危险废物(简称“危废”)。上级部门责令其在中央环保督察前“未督先改”,但该企业却突击将大量已偷埋的危废挖出并易地填埋,涉及数量上万吨,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伤害。

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环境专家指出,兴华公司危废填埋点距离柴达木盆地北缘重要的生态屏障——大柴旦湖直线仅数公里。大量非法填埋的危废极易扩大地下水污染,并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湖体,可能引发大柴旦湖生态恶化。

非法填埋的背后

兴华公司依托大柴旦的盐湖卤水资源,主要生产氯化锂和硼酸。依据环保部门的信息,兴华公司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危废,包括废有机溶剂、实验室废液、废活性炭等。这些危废本应委托有资质的危废经营单位处置。

据兴华公司内部人士透露,该企业每年产生大量危废,为了节省费用,从建成投产至2023年,采取在厂区附近简单填埋的方式,擅自违法处理了大量危废。

“黑色液体疑为废活性炭吸附的有机污染物与地下水融溶形成高浓度渗滤液。”

2022年,该公司建设库房开挖基坑时,发现挖开的土壤含有大量散发浓烈臭味的黑色液体,随后液体变红、变黄,表层还浮现油膜。

中央环保督察前的突击行动

当地人士反映,兴华公司在厂区内外采取挖坑深埋、覆盖伪装等方式非法处置危废,具有极强的隐蔽性。上级部门要求青海各级环保部门加强监管,督促兴华公司在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驻之前“未督先改”。

“他们表面上通过第三方处理了几百吨危废,算是给环保部门做个样子。”

2023年9月18日前后,兴华公司组织调动大量施工机械,对一号基坑内的危废突击进行挖掘转移。此次挖掘出来的危废和受污染土壤,均被倾倒在离厂区5公里远的一条采卤渠内,然后再覆上厚厚的湖盐和土壤。

生态隐患与法律后果

中央环保督察组指出,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大柴旦湖作为柴达木盆地的重要生态节点,是阻止荒漠化蔓延的天然屏障。兴华公司新的填埋危废点距离大柴旦湖直线仅数公里,因未做无害化处理,势必增加地下水污染风险。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谭秋桂表示,兴华公司非法填埋危废被举报后,在中央环保督察进驻前选择“挖出来再易地填埋”,该行为符合“从重处罚”的“对抗监管”情形。

据反映,兴华公司实控人为赵朋龙,拥有大柴旦盐湖89平方公里采矿权。赵与其委托的企业负责人郑淑蓓被指实施各种手段,先后有多位投资合作对象声称被欺诈。赵朋龙因涉嫌行贿罪被留置,后因犯单位行贿罪被判刑。

针对兴华公司非法倾倒填埋危废问题,记者采访了大柴旦行委生态环境局,该局局长李永超表示,曾经发现大柴旦湖附近存在一些危废处理不规范的情况,但都比较轻微,未发现重大违法违规处置行为。

随着中央环保督察的深入,兴华公司的违法行为将面临更严厉的法律制裁,而柴达木盆地的生态保护也将受到更大的关注。

推荐阅读  中国企业破产法修订草案首次审议,新增160余条规定

青海兴华公司非法填埋危废引发生态危机

unnamed-file-943

近期,全国范围内的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启动,计划用三年时间集中开展严打严查。然而,《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调查发现,青海柴达木兴华锂盐有限公司(简称“兴华公司”)被举报非法掩埋大量工业危险废物(简称“危废”)。上级部门责令其在中央环保督察前“未督先改”,但该企业却突击将已偷埋的危废挖出并易地填埋,涉及数量达上万吨,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伤害。

柴达木盆地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环境专家指出,兴华公司危废填埋点距离柴达木盆地北缘重要的生态屏障——大柴旦湖仅数公里。大量非法填埋的危废极易扩大地下水污染,并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湖体,可能引发大柴旦湖生态恶化。

非法填埋的背后

兴华公司依托大柴旦的盐湖卤水资源,主要生产氯化锂和硼酸。根据环保部门的信息,该公司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危废,包括废有机溶剂、实验室废液、废活性炭等。这些危废本应委托有资质的危废经营单位处置,但为了节省费用,兴华公司从建成投产至2023年,采取在厂区附近简单填埋的方式非法处理了大量危废。

据知情人士透露,2022年该公司建设库房开挖基坑时,发现挖开的土壤含有大量散发浓烈臭味的黑色液体,随后液体变红、变黄,表层还浮现油膜。这些现象表明,废活性炭吸附的有机污染物与地下水融溶,形成高浓度渗滤液,直接对应废有机物污染物扩散过程。

中央环保督察前的“假整改”

在中央环保督察即将到来之际,兴华公司采取了“假整改、真转移”的策略。2023年9月,郑淑蓓组织调动大量施工机械,对一号基坑内的危废突击进行挖掘转移。知情人士称,“挖了两米深,挖出来的都是黑色、红色、黄色液状物和未分解危废、土壤沙砾的混合体。”

这些挖掘出来的危废和受污染土壤,均被倾倒在离厂区5公里远的一条采卤渠内,然后再覆上厚厚的湖盐和土壤。此举不仅未能解决问题,反而增加了地下水污染的风险。

生态隐患与法律责任

中央环保督察组指出,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大柴旦湖作为重要生态节点,是阻止荒漠化蔓延的天然屏障。兴华公司新的填埋危废点距离大柴旦湖仅数公里,因未做无害化处理,势必增加地下水污染风险,给大柴旦湖埋下生态隐患。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谭秋桂表示,兴华公司非法填埋危废被举报后,在中央环保督察进驻前选择“挖出来再易地填埋”,该行为符合“两高三部”《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有关问题座谈会纪要》中“从重处罚”的“对抗监管”情形。

“他们表面上通过第三方处理了几百吨危废,算是给环保部门做个样子。”

兴华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赵朋龙因涉嫌行贿罪被判刑,并因涉嫌“非法生产、买卖、运输制毒物品罪”被立案侦查。赵朋龙被查后,委托郑淑蓓负责管理其企业。当地人士透露,环保系统在涉及郑淑蓓控制企业的相关事项上,表现出宽松的一面。

针对兴华公司非法倾倒填埋危废问题,记者采访了大柴旦行委生态环境局,该局局长李永超表示,曾经发现大柴旦湖附近存在一些危废处理不规范的情况,但都比较轻微,已当场要求整改,并没有发现重大违法违规处置行为。

兴华公司的行为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也引发了社会对企业环保责任的广泛关注。未来,如何加强监管,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将成为环保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推荐阅读  青海兴华公司非法填埋危废引发生态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