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兴华公司非法填埋危废引发生态危机
近期,全国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启动,计划用三年时间集中开展严打严查。《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调查发现,青海柴达木兴华锂盐有限公司(简称“兴华公司”)被举报非法掩埋大量工业危险废物(简称“危废”)。上级部门责令其在中央环保督察前“未督先改”,该企业却突击将大量已偷埋的危废挖出并易地填埋,涉及数量上万吨,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伤害。
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环境专家指出,兴华公司危废填埋点距离柴达木盆地北缘重要的生态屏障——大柴旦湖直线仅数公里。大量非法填埋的危废极易扩大地下水污染,并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湖体,可能引发大柴旦湖生态恶化。
兴华公司非法填埋危废的背景
兴华公司依托大柴旦的盐湖卤水资源,主要生产氯化锂和硼酸。依据环保部门的信息,兴华公司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危废,包括废有机溶剂、实验室废液、废活性炭等。这些危废必须委托有资质的危废经营单位处置。然而,为了节省费用,兴华公司从建成投产至2023年,采取在厂区附近简单填埋的方式,擅自违法处理了大量危废。
据知情人士透露,2022年该公司建设库房开挖基坑时,发现挖开的土壤含有大量散发浓烈臭味的黑色液体。此液体疑为废活性炭吸附的有机污染物与地下水融溶形成高浓度渗滤液,颜色变化直接对应废有机物污染物扩散过程。
中央环保督察前的突击行动
在中央环保督察进驻前,兴华公司采取挖坑深埋、覆盖伪装等方式非法处置危废,具有极强的隐蔽性。上级部门要求青海各级环保部门加强监管,督促兴华公司“未督先改”、立行立改。然而,兴华公司面对数量巨大的暂存及非法填埋危废,选择“挖出来再易地填埋”。
2023年9月18日前后,兴华公司组织调动大量施工机械,对一号基坑内的危废突击进行挖掘转移。挖掘现场刺激性气味熏人,运送总量估算有上万吨。这些危废和受污染土壤被倾倒在离厂区5公里远的一条采卤渠内。
专家观点与法律后果
中央环保督察组指出,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大柴旦湖作为柴达木盆地的重要生态节点,是阻止荒漠化蔓延的天然屏障。兴华公司新的填埋危废点距离大柴旦湖直线仅数公里,未做无害化处理,势必增加地下水污染风险。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谭秋桂表示,兴华公司非法填埋危废被举报后,“挖出来再易地填埋”的行为符合“两高三部”《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有关问题座谈会纪要》中“从重处罚”的“对抗监管”情形。
兴华公司实控人为赵朋龙,拥有大柴旦盐湖89平方公里采矿权。赵与其委托的企业负责人郑淑蓓被指实施各种手段,先后有多位投资合作对象声称被欺诈。赵朋龙因涉嫌行贿罪被留置,后因犯单位行贿罪被判刑,之后又因涉嫌“非法生产、买卖、运输制毒物品罪”被立案侦查。
未来的监管与环境保护
针对兴华公司非法倾倒填埋危废问题,当地环保系统在涉及郑淑蓓控制企业的相关事项上,表现出宽松的一面。海西州生态环境局网站公布的兴华公司危废信息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的危废主要有废有机溶剂、废活性炭等八种,但实际监测方案中未显示这些危废。
一位环保系统的官员表示,兴华公司的《自行监测方案》公示极其不规范,工艺流程图和产污环节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令人质疑环保部门的审核通过过程。
随着中央环保督察的深入,兴华公司及其负责人可能面临更严厉的法律后果。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需加强监管,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保护柴达木盆地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