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连续7个月加码MLF操作,稳定市场流动性

9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开展6000亿元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模式为市场注入中期资金。当月有3000亿元MLF到期,此次操作实现MLF净投放3000亿元。这标志着央行已连续7个月对MLF进行加量续作,显示出其对市场流动性的持续关注。
同日,央行还在公开市场开展了4835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为1.40%。根据Wind数据显示,当天有4870亿元逆回购到期。此举进一步显示了央行在跨季资金面临压力时的灵活应对策略。
背景与政策考量
9月下旬,市场面临较大的到期资金压力。9月22日至26日当周,央行公开市场到期资金规模高达21268亿元,其中逆回购到期18268亿元、MLF到期3000亿元,单周到期规模升至年内高位。面对如此巨大的资金到期压力,央行及时开展MLF操作,有效缓解了流动性紧张。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指出,央行持续注入中期流动性背后有多重政策考量:首先,当前正处于政府债券发行高峰期,充足的中期资金能实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其次,近期中长端市场利率普遍上行,银行体系流动性有所收紧,通过MLF等工具加大资金投放,可稳定市场预期;最后,这一操作也释放了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加力的信号,明确货币政策延续支持性立场。
市场反应与利率走势
从资金市场的实时表现来看,9月24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短期品种全线上涨。其中,7天期Shibor上涨12.80个基点,报1.5900%。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市场同样呈现利率上行态势,短期利率的上行印证了央行加大中期流动性投放的必要性。
光大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旭表示,14天期逆回购操作的运用频率将比往年更高,不再局限于传统节假日之前,有望成为央行调节短期流动性的常态化工具。
跨季资金需求与操作机制调整
9月末,面对跨季和国庆假期临近的双重资金需求,央行不仅通过加大投放规模稳定流动性,还对操作工具机制进行了优化。9月19日尾盘,央行重启14天期逆回购操作,并将其改为“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模式。
财通证券固收团队分析认为,这一改革主要是为了缓解阶段性资金压力,同时也在中长期视角下强化了7天期逆回购利率的政策利率地位,有助于提升债券市场宏观审慎管理效能。
“这一提前操作的优势在于,能帮助央行更合理地安排节后投放到期规模,避免大额资金集中到期引发市场资金面超预期波动。” —— 华西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肖金川
展望与未来政策方向
展望后续货币政策操作与资金面走势,多位业内专家认为,央行对市场流动性的呵护态度将持续,跨季资金利率波动大概率可控。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指出,14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存在下行可能,宽货币信号对债市的积极影响值得期待。
随着后续14天期逆回购、买断式逆回购、MLF等数量工具相互补充,央行可能通过中长期资金投放进一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明明表示,当前宽货币信号积极,债市政策面环境或迎来改善。
整体来看,央行的操作不仅在短期内稳定了市场流动性,也通过一系列机制调整为未来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