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野茉莉的守护者:深山中的珍稀植物保护行动

初秋的清晨,在浙江建德乌龙山深处,建德市公安局梅城派出所副所长黄靖带领记者穿过茂密的灌木丛,指着几株不起眼的灌木说道:“看,这就是浙江野茉莉。每年清明前后,它们会开出满树白花,像优雅的林间仙子。可惜你来晚了。”
这些浙江野茉莉植株约有一米高,叶子形似枫叶,上面有虫咬的痕迹,乍看与普通植物无异。然而,黄靖解释道,这些植物是珍稀的宝贝——浙江野茉莉仅在浙江发现,分布于建德林场泷江林区,原生植株仅有106丛,属于珍稀濒危植物。
艰难的守护之路
要见到这些珍贵的植物并不容易。记者跟随黄靖,从梅城派出所出发,先驱车20分钟到达码头,再乘坐快艇疾驰半小时,最后徒步40分钟,才抵达浙江野茉莉的原生地——泷江林区桃花坞。
黄靖和当地义警们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守护这些植物。近年来,科研人员通过人工培育,已成功繁育浙江野茉莉幼苗1050株以上,并对每一株进行了编号。在黄靖的巡护日志上,详细记录着每次与浙江野茉莉的相遇:“3月28日,发现第27号植株出现病虫害;4月3日,强降雨导致落花严重;8月15日,松鼠啃食了16号植株的果实。”
挑战与应对
“巡逻时,最怕遇到下雨天。”生态义警老陈告诉记者。他曾是村支书,退休后主动请缨来守护这片山林。每天清晨,他和妻子都要花两个多小时巡山,来回走七八公里陡峭的山路。“有些路段只有七八十公分宽,旁边就是陡坡。雨天路滑,要穿上防滑钉鞋,还得带着登山杖。”
虽然因为山路陡峭,几乎没有游客到山上来,但守护一刻不能松懈。建德市公安局在这片山林里装了数十个高清探头,24小时监控山林。“特别是旅游旺季,无人机每天要飞一两次,既能监测火情,又能提醒游客不要误入保护区。”黄靖说。
科技与教育的结合
浙江野茉莉对环境要求极为苛刻,幼年时喜欢阴湿凉爽、阳光不直射的环境,但这样的环境又不利于它开花坐果。花期逢雨季,一场雨下来,能存活的就没多少了。那些运气好、结出果实的浙江野茉莉,常常被鸟儿叼走果实。“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避免人为干扰它们的自然生长。”黄靖说。
保护工作不仅在山林里开展,也在新学期的“开学第一课”上进行。公安联合林场、法院等部门,邀请学生们到山林参观,介绍生态环境和植物多样性,并遥指介绍“宝贝”浙江野茉莉。社区宣传也是重要一环,在梅城的沿街店铺,民警和义警们定期发放生态保护宣传册。“通过建立微信群,我们已经发展了200多名生态信息员,大家一起保护包括浙江野茉莉在内的珍稀动植物。”义警们自豪地说。
未来的守护
傍晚时分,记者跟着黄靖来到了育苗基地,碰到浙江省林科院工作人员李婷婷正在观察浙江野茉莉幼苗的生长情况。“这些幼苗是从鸟兽嘴里‘抢’下来的种子培育的。浙江野茉莉结果有大小年之分,多的年份能收到二三百粒种子,少的年份只有几十粒。”她指着一株30公分高的幼苗介绍说,“这株已经培育了1年多了,再长5个月就能移栽到野外了。”
夜幕降临,乌龙山重归寂静。林场监控室内,值班人员仍然紧盯着屏幕;民警的巡逻车不时驶过进山路口。这是一个不落幕的守护故事,每一天都在继续。
记者手记:深山跋涉回来后,那几株“其貌不扬”的浙江野茉莉一直在我脑海里闪现:价值从来不由外表决定,而在于是否被珍视。在这些守护者眼中,每株植物都是不可替代的生命个体。他们用编号记录成长、用脚步丈量守护、用科技延伸目光。最打动我的不是花开时的绚烂,而是花落后依然如故的坚守。这种超越功利心的守护,或许正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最美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