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9 月, 2025

语言扶贫在乡村振兴中的多维作用与实践探索

unnamed-file-805

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语言扶贫被视为治理相对贫困的一种有效且可持续的方式。通过提升农民的语言能力,挖掘乡村语言文化资源,语言扶贫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多重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这一战略不仅关注经济贫困的解决,还涉及乡村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等的全面振兴。

语言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

语言扶贫作为一种基础性措施,与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高度统一。通过提升贫困人口的综合语言能力,语言扶贫不仅帮助农民获取新知识和技能,促进就业和增加收入,还在更广的领域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持。

乡村振兴需要走“内源式”发展模式,这要求更新农民观念,提升技能,促进全面发展。语言扶贫通过提升语言能力,克服语言障碍,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与内源式发展机制高度契合。

语言扶贫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语言的经济功能

语言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和资源形态。通过影响劳动力市场,语言能力直接关系到个体和群体的经济发展。

“语言是一种经济资源,具有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等属性。”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推广普通话或外语可以克服语言多样性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发展。

语言的文化功能

语言作为文化资本,影响个体的社会身份和阶层认同。语言扶贫通过文化建构,传递认同资源,增强乡村社会治理能力。

通过创新语言传播方式,如互联网、多媒体等,语言扶贫在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学习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过程,影响社会融入与阶层提升。国家通用语言和外语的推广有助于扩大社会交际网络,实现自我社会化。

同时,语言的建构功能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改善村民关系,促进乡村组织的高效运作。

语言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

在乡村振兴的新语境下,语言扶贫通过多种方式推动战略实施。

提升农民语言能力

新时代农民需要具备多语能力、语言传播能力和互联网语言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以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挖掘乡村语言文化资源

语言产业的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方向。通过开发语言资源,促进乡村旅游、文化产品和特产销售等产业的联动发展。

规范乡村语言使用

通过科学规划普通话与方言的功能,构建和谐的乡村语言生态,提升信息传递质量,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拓宽语言服务范围

提升传统语言服务质量,拓宽服务范围,以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

传播生态理念

通过创新宣教方式,语言扶贫在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增强农民的生态生产与发展能力。

从复杂系统论视角来看,语言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是一项多主体参与的复杂工程,需要科学协调各方力量,做好顶层设计,认清工作的长期艰巨性。

作者: 毛现桩,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语言经济赋能河南省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24B790001)、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地理标志助力河南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2024XWH030)等的阶段性成果。

推荐阅读  田华等八位老艺术家:银幕形象与时代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