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守护者:张惠芳与西藏生态环境监测的26年坚守

在青藏高原的辽阔天地间,张惠芳用26年的坚守诠释了对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热爱与担当。作为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正高级工程师,她将全部心血倾注于西藏的环保事业。从环境科研到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综合分析,她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带领团队从零起步,建立起覆盖全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用科学数据守护这片净土。
从零开始,填补西藏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空白
2000年,西藏尚未开展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当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援助西藏第一套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设备时,张惠芳毅然承担起这一重任。她带领团队连续奋战两个月,深入研究进口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常见问题。“那时我们对这些设备还很陌生,但想到能够为西藏提供首个环境空气质量数据,大家都充满干劲。”张惠芳回忆道。
期间,她牵头编制出西藏自治区首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管理操作规程。面对高原特殊环境带来的技术挑战,她反复调试校准设备,确保每个环节精准可靠。在她与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拉萨市于“6·5”世界环境日当天准时发布首个环境空气质量日报,实现了西藏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与信息发布“零的突破”,获得自治区、生态环境部相关领导及专家的高度评价,开启了西藏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新纪元。
攻坚克难,构建覆盖全区的环境监测网络
2008年,西藏全面启动环境空气监测网建设。张惠芳肩负重任,跑遍全区七个地市,行程数万公里。她冒着严寒与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严格按照规范开展站点选址、站房建设及设备安装运行。
最高监测点位于海拔约5400米的冰湖畔,她和同事们需沿陡峭狭窄的小道艰难行进,脚下碎石冰屑遍布,每一步都需踩实再走。他们一手紧握监测仪器,一手拎采样瓶,在寒风中摇摇晃晃前行,险象环生。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她带领团队建成覆盖全区的18座国家空气自动监测子站,以及纳木措国家背景监测站、当杰国家农村试点站、西藏温室气体试点站和5座青藏铁路沿线及边境口岸空气自动监测站。这些监测站的建成,标志着西藏建立起与全国同步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技术体系及预警预报体系。
坚定信念,匠心守护雪域高原的绿水青山
26年来,张惠芳荣获西藏自治区“双学双比”女能手、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建设联网工作先进个人、国家环境监测“技术骨干”、全国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信息交换先进个人、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优秀预报员、国家区域和背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能力建设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入选“西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面对诸多荣誉,她平静而认真地说:“信念是走着走着就有了。不是因为条件艰苦就放弃,而是心中始终觉得西藏生态环境如此重要——它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珠峰是世界第三极。我们的工作是在保护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守护全人类的生态生存环境。一想到这些,就感到无比光荣,那些苦和累也算不上什么了。”
这位雪域高原的“环保工匠”,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守护着世界上最纯净的土地。她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环保工作者为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而奋斗。他们用心、用情、用力为西藏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技术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