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10 月, 2025

世界银屑病日:科学认知与治疗助力患者拥抱健康生活

unnamed-file-1201

上海,2025年10月29日——清晨醒来,枕头上散落的鳞屑如无声的抗议;炎炎夏日,却不得不穿着长袖长裤遮掩身上的红斑;在社交场合,他人异样的目光如芒在背——这正是数百万银屑病患者的日常写照。银屑病,这种影响中国超过700万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困扰远不止于皮肤表面。

在10月29日“世界银屑病日”来临之际,上海广电知名栏目《X诊所》特邀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顾军教授开展银屑病主题科普节目,帮助患者拨开认知迷雾、找到科学治疗方向。活动得到了利奥制药的特别支持,从疾病认知、治疗方案、用药原则到前沿进展,带来权威实用的健康指导,旨在让更多患者了解:银屑病并不可怕,科学应对就能重获高质量生活。

银屑病的误解与真相

提到银屑病,很多人会被“癣”字误导,将其与真菌感染的皮肤病归为一类,进而产生“会传染”“能快速根治”等错误认知。这些误解不仅让患者承受额外的心理压力,还可能导致盲目用药、延误治疗等问题。

银屑病会传染吗?

事实上,银屑病不传染,日常接触无需“设防”。生活中,不少人看到银屑病患者皮肤上的红斑、鳞屑,会下意识地避开,担心通过握手、共用物品等方式被传染。但从医学角度来看,银屑病并非由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而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其发病与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密切相关,不具备任何传染性。

“无论是与患者共同生活、工作,还是有正常的肢体接触,都不会被传染。”

对患者而言,家人朋友的理解与陪伴远比刻意的“保护”更重要;对公众而言,消除对银屑病的传染误解,给予患者平等的对待,就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

银屑病仅仅只是“皮肤问题”?

同样需要明确的是:很多人认为银屑病只是“皮肤问题”,只是皮肤难看或者难受。但实际上,银屑病是一种系统性疾病,除了皮肤症状,患者还可能合并其他健康问题,比如关节损害(银屑病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还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如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病风险。

科学治疗与管理

治疗银屑病不仅是为了改善皮肤外观,更是为了守护全身健康,患者需要从整体健康角度进行综合管理。

银屑病可以被治愈吗?

还有一个常见误区要注意:银屑病无法根治,但能实现临床治愈。很多患者因迫切希望摆脱疾病,会轻信市面上“彻底根治”“永不复发”的宣传,尝试所谓的偏方、秘方,结果不仅没治好病,还可能因药物刺激加重皮肤损伤,甚至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银屑病虽然无法根治,但通过科学规范的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有效缓解,实现‘临床治愈’。”——顾军教授

只要坚持长期管理,做好日常护理,就能有效降低病情复发的频率,将疾病对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治疗银屑病没有“通用方案”

顾军教授在节目中表示,每位银屑病患者的病情都存在差异,因此,治疗银屑病没有“一招鲜”,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作为银屑病起始治疗的第一步,外用药是银屑病治疗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对于轻中度患者,而中重度患者往往需要在外用药之外联合系统治疗。

在选择外用药时,需要综合考虑成分、剂型以及病情特点,才能找到最适合患者的药物。不同成分的外用药作用机制不同,适用情况也有差异。比如,复方制剂(如卡泊三醇倍他米松)是临床常用的外用药,卡泊三醇能调节皮肤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减少皮损形成;倍他米松则具有强大的抗炎、止痒作用,两者结合不仅起效快,能迅速控制炎症、减轻瘙痒,还因副作用拮抗,提高了安全性,实现1+1>2的效果。

创新与未来展望

在银屑病治疗领域,剂型创新与治疗方案优化正迎来重要突破。继传统软膏、搽剂和凝胶等外用剂型后,泡沫剂型的国际临床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新型治疗选择。该剂型可实现更强的皮肤渗透性和生物利用度,在实现更高临床疗效的同时,有效避免了传统制剂可能产生的黏腻与残留不适感。

此外,顾军教授介绍了一种罕见却可能危及生命的亚型——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与寻常型银屑病不同,GPP患者皮肤上会突然出现大量无菌性脓疱,伴随红肿、疼痛、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这种疾病急性发作时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较高。

“随着医学技术发展,近年来GPP治疗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IL-36通路被发现是GPP发病的关键环节,针对这一通路的靶向药物——佩索利单抗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银屑病的治疗之路或许漫长,但绝不孤单。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社会认知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患者正走出疾病的阴影,重拾生活的色彩。每一寸皮肤都值得被善待,每一个生命都应当绽放光彩。

推荐阅读  王毅会晤巴基斯坦总统,推动中巴经济走廊2.0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