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11 月, 2025

江阴制造业转型升级:从传统强县到创新高地

unnamed-file-535

作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江阴近年来在产业发展上不断攀升,成为全国县域经济的领跑者。2022年,江阴的GDP首次突破5000亿元大关,达到5126亿元,连续23年蝉联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第一名。同时,规上工业产值也跨越两个千亿级台阶,达到7523.8亿元。

这一数字的跃升,正是江阴产业发展勇立潮头的最佳注脚。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战略性新兴产业挑起大梁,未来产业星火燎原,江阴在“十四五”期间的产业答卷,生动诠释了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蝶变密码。

能级跃升,产业转型加速跑

在江阴,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正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瀚宇博德科技(江阴)有限公司的高精密HDI板智能制造车间便是一个典型案例。以前需要近10名员工接力完成的电镀环节,如今只需一到两名员工即可管理一条自动化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了50%,产品品质提升了25%。

自2022年起,瀚宇博德每年投入超过1亿元,加速从智能化改造向数字化转型迈进。企业智慧制造中心处长邱文宇表示,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大大减轻了企业运营管理成本。企业在江阴的8个工厂均已实现数字化转型,并通过AI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推动生产效率、产能和产品品质的进一步提升。

发展足迹

瀚宇博德的生产模式革新,映衬出江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坚实步伐。“十四五”以来,江阴聚力打造“345”现代产业集群,积极引导高端纺织服装、石化新材料、金属新材料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加快智改数转,推动高端装备、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从“搭骨架”到“强筋骨”,江阴为“345”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找准了“药方”。传统产业以“智改数转”为核心引擎,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工改攻坚,产业面貌焕新颜

今年十月,江阴微电子产业园内传来重磅消息:韩国圆益IPS株式会社正式敲定战略合作,将在此研发生产全球领先的半导体用PECVD、ALD设备及显示面板用炉管设备。而两年前落户同一园区的首芯半导体,如今已顺利投产,自主研发出首台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

从低效厂房遍布的“沉睡空间”到集成电路产业高地,这场惊艳蜕变的背后,是江阴依托工业园区升级改造,走出了一条“产业集群+特色园区”发展的前沿路径。如今的微电子产业园,已全链条贯通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特色晶圆制造、装备及材料、应用集成五大核心环节,成为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版图上的亮眼坐标。

发展足迹

当“解决土地资源紧约束”成为先发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共性命题,江阴坚定落下“工改”这个关键一子,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园区集聚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自2021年5月吹响工改大会战的集结号以来,江阴4万余亩土地焕发新生,其中近1.7万亩产业用地蓄势待发,工改工作于2024年获评江苏制造强省建设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要素集聚,产业底盘更厚重

“申报‘专精特新’企业荣誉,期间产生的费用损失有保险兜底。”近日,全国首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费用损失补偿保险落地江阴市凯业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这一保险将申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类费用都纳入保障范围,最高可覆盖90%的申报费用。

凯业纺织机械长期深耕纺织机械细分领域,坚定不移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企业相关负责人坦言,有了保险,企业申报材料时底气更足,也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技术细节和成果梳理上。

发展足迹

这份让企业安心的“底气”,源自江阴对“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的深耕细作。“十四五”以来,江阴始终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平等对待的法治环境、导向鲜明的政策环境、活力迸发的创新环境、亲而又清的政商环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在要素保障的“精准滴灌”上,江阴的服务更是细到了“骨子里”。对于年产值有望突破百亿元、50亿元、30亿元、10亿元的重点企业,江阴根据产业集群、产业体量进一步细化分类,滚动更新企业培育名单,针对性做好挖掘储备、梯度培育、精准服务工作。

精心培育之下,江阴产业梯队已然长成“森林”。“十四五”以来,江阴规上工业企业达2642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46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等标杆企业数量较“十三五”末显著增长。境内外上市公司累计65家、总数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

推荐阅读  中国激光设备市场占全球56.6%,出口需求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