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驱动山东港口变革,重塑全球港口运营模式

“以前订船舱就像‘开盲盒’,价格不透明,方案选择少,有时为了赶船期,只能接受高价舱位。现在通过山东港口方舟TaaS大模型,输入出发地和目的港,使用集装箱出口路线规划和智能比价功能,就能自动生成最优方案。这不仅为企业节省了一大笔物流成本,还为集装箱物流行业带来了新的变革!”青岛跃海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航线经理薄其强如是说。
薄其强是山东港口方舟TaaS大模型的首批用户之一,他不仅体验到了港口AI应用带来的降本增效“甜头”,更感受到了港口物流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行业价值链重构。
方舟TaaS:智能化港口服务的创新
方舟TaaS(Trade as a Service)大模型是山东港口顺应港航智能化发展、创新港口服务模式的重要成果,标志着山东港口服务从传统操作向“技术驱动、场景赋能”的深度跃迁。
据方舟智能港航口岸服务(青岛)有限公司筹建团队成员、大模型项目建设负责人卫静远介绍,在大模型开发前期,团队对司机、货代、船公司等一线从业者进行了深入调研,提炼出“客服效率低、资源协同难、物流追踪难”三大核心痛点。针对用户需求,通过大模型技术整合港口多年积累的运营数据,推出“智行问价”“智能跟踪”等模块,实现运价实时测算、货物轨迹实时追踪等实用功能。
智慧港口:从战略定位到全面实施
山东港口早在组建伊始就把“打造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作为首要战略定位,发布《智慧绿色港顶层设计方案》《数字化转型总体规划》,构建“智慧大脑、智慧服务、智慧管控、智慧生产、智慧装备、智慧基础”六大要素体系,提出“数字世界一流港口,物理世界一流体验”的愿景目标,全面引领港口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新浪潮。
经过多年智慧化、数字化转型发展沉淀,山东港口已具备发展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的良好条件,在“算力、算法、数据、场景、生态”等核心要素方面具有先发优势:布局分布式算力框架,建设“两地三中心”的数据中心,搭建计算资源“一朵云”、信息传输“一张网”;建设数据中台底座,成立港口大数据中心及数据资产公司,聚合全域场景数据;打造“山港云视”行业首个AI赋能中心,拥有自主研发的港口AI算法40余个。
人工智能应用的广泛实践
今年2月,山东港口正式发布《山东港口人工智能(大模型)总体建设规划》。根据规划,山东港口将通过融合智能思维链、港航业务链和生态数据链,构建起港口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核心体系框架,围绕8大类业务领域,细分至60余个具体场景,全面进行模型赋能。
9月,青岛、绵阳、厦门3个首批交通领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全面启动建设,其中,由港口牵头建设的人工智能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落户山东港口,标志着智慧港口转型迈入新阶段。该基地作为国家级共性平台,将为山东港口全面推进AI与运营、供应链的深度融合提供关键支撑。
在港口经营管理方面,山东港口为员工量身打造了大模型助手——山港小“Ai”。这位“智能助手”不仅精通海量行业专业知识,还能一键掌握港口生产经营的关键指标和合同管控风险,真正做到“一问知全局”。而对于财务人员,专属会话数字人的出现,则像是一位贴心的助手,它能快速解答问题,减轻人工压力,提升服务质量。
在港口供应链服务领域,物流RPA机器人通过与AI大模型深度融合,成为报关人员的得力助手。无论是单据审核还是货物申报,都能精准无误完成。海运操作人员也因此受益,免箱期的自动获取、系统数据的实时更新、信息的汇总发送,操作准确率高达99.9%,效率提升了90%。
未来展望:迈向第五代港口
人工智能正逐步渗入到山东港口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方面面,从整体上改变港口运营方式、服务方式、内部管理方式。如今,山东港口不仅实现自身的智慧化转型,更构建起开放协同、资源共享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未来,山东港口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引擎,聚合各方生态伙伴,以港航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实践,持续提升港口“含新量”,加速迈向更加数字智能、更为绿色低碳的“第五代港口”。
人工智能的价值,不在于数量与规模的比拼,而在于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山东港口聚焦生产主业,用科技改写港口定义,为全球港口转型贡献“山港方案”,迈向以AI驱动全局重塑的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