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永暑礁首次成功记录绿海龟孵化全过程
国庆期间,南沙永暑礁的沙滩上迎来了一份特别的“生命贺礼”——一批绿海龟集中破壳而出。这一奇观首次被科研与驻礁团队清晰记录,标志着绿海龟繁育与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早在8月10日深夜,科研人员和驻礁团队就观察到一批绿海龟上岸产卵。经过52天的自然孵化,这批海龟蛋在国庆假期迎来了“新生时刻”。
联合保护机制的实施
今年7月,首次发现绿海龟产卵痕迹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驻礁环保部门迅速启动联合保护机制,在产卵场及周边设立了“海龟联合监控与保护区”。
8月10日,通过联合巡查确认海龟再次上岸产卵后,团队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布设警示标识、加强区域管控、在蛋巢位置设置指示牌,并清理海滩上的塑料垃圾与障碍物,为这些“绿海龟宝宝”的孵化和入海提前筑牢了安全洁净的“生命通道”。
永暑礁生态价值的提升
永暑礁作为中国科学院岛礁综合研究中心的重要观测点,其生态价值在此次事件中进一步凸显。经过多年的生态保护与修复,这里已初步形成了较稳定的绿海龟繁殖地。
近年来,儒艮、玳瑁等多种珍稀物种已陆续回归这片海域,稚龟入海的场景更印证了南沙海域生态持续向好。
未来的科学研究与保护策略
未来,南沙站将整合本次孵化数据与环境监测信息,持续完善“海龟产卵场数据库”,深入分析环境因子对产卵与孵化成功率的影响。
通过优化该区域海龟产卵期的保护与孵化抚育策略,不仅为绿海龟种群恢复提供科学支撑,也为南海岛礁生态保护积累更多宝贵经验。
据总台央视记者帅俊全、褚尔嘉报道,这一系列的研究和保护措施将为未来的海洋生态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