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11 月, 2025

中国首个海洋小分子药物LY104获批临床,抗慢阻肺研究迎新突破

ly104-1-3

近日,由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以下简称“海药院”)和青岛海济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联合攻关的LY104成功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件。这是一种来源于海洋苔藓虫的生物碱类小分子衍生物,拟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的治疗。LY104是“蓝色药库”开发计划中首个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1.1类海洋小分子药物。

慢阻肺作为全球第三大致死疾病,尚无根治药物。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教授郝杰杰表示,若研发进展顺利,LY104有望成为全球首款抗慢阻肺的海洋新药。

突破传统研发模式,创新路径显成效

在LY104的研发过程中,项目团队突破了传统海洋药物研发模式,构建了“前沿技术驱动+多学科交叉协同”的创新路径。海药院新药创制部部长夏萱介绍,通过系统性的结构优化、合成工艺革新、成药性评估及药理药效学验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转化系统。

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性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异质性肺部疾病,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据2018年《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调查,我国慢阻肺患者数近1亿。目前临床用药主要为对症治疗,无法实现肺组织修复或功能逆转。因此,开发能够靶向核心病理机制的新型疗法,是当前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

从海洋资源中挖掘药物潜力

LY104的研究始于2018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发起的“蓝色药库”开发计划。郝杰杰参与了BG136项目的研发,对海洋药物的潜力充满信心。她指出,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生物量约占地球生物总量的87%,已知海洋物种超过25万。低温、无光照的环境造就了海洋天然产物独特的结构与活性,开发潜力巨大。

研究团队从3万余个海洋小分子和5万余个中药小分子中筛选潜在化合物。为提高筛选效率,郝杰杰自学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AI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海洋新药发现。尽管初期受限于硬件条件,AI辅助筛选大大提高了效率。

克服研发难题,推动临床试验进程

在LY104的研发过程中,团队面临诸多挑战。药物杂质含量高、化合物呈现黏稠半固体状等问题一度阻碍进展。杜冠华院士凭借丰富的新药研发经验,对原料药团队进行精准指导,成功克服这些困难。

临床前研究数据显示,LY104具备良好成药性,形成“对症+对因”的双重药理机制,成为“蓝色药库”开发计划首个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1.1类海洋小分子药物。

“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无数难题,很多困难是我此前难以想象的。如果没有团队的支撑,每一个难题都能成为前进的绊脚石。”——郝杰杰

人工智能助力新药研发

LY104已于2025年8月获得新药临床试验通知书,后续将根据项目情况做好I期临床方案设计。夏萱表示,LY104的获批彰显了海洋药用资源在新药发现领域的优势和巨大应用前景,也为“AI+海洋药物”研发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在当前生物医药发展中,人工智能已成为关键技术手段。海药院持续强化人工智能平台建设,通过人工智能耦合生物实测,提高科研效率,推动海洋新药研发进程。

LY104项目是“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继BG136、LY102项目之后,第三个获批临床的“蓝色药库”新药项目,也是首款进入临床的1类海洋来源小分子化药。若研发进展顺利,LY104有望为慢阻肺治疗带来新的方案。

此次LY104项目获批临床,不仅是“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的又一里程碑,也为海洋新药研发提供了可借鉴的成熟模式与理念支撑。

推荐阅读  中国海洋大学突破性海洋药物LY104获批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