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药物研发取得突破,LY104获批临床试验
近日,由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以下简称“海药院”)联合青岛海济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协同攻关的LY104成功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件。这一药物是一种来源于海洋苔藓虫的生物碱类小分子衍生物,拟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的治疗。LY104是“蓝色药库”开发计划中首个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1.1类海洋小分子药物。
“在研发过程中,LY104项目团队突破传统海洋药物研发模式,构建了‘前沿技术驱动+多学科交叉协同’的创新路径,”海药院新药创制部部长夏萱介绍。通过系统性的结构优化、合成工艺革新、成药性评估及药理药效学验证,项目团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转化系统。
慢阻肺研究的重大突破
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性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异质性肺部疾病,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根据2018年发布的《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调查结果,我国慢阻肺患者数接近1亿。目前临床用药多为对症治疗,虽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对遏制疾病的根本进展效果甚微。
LY104的研究要追溯到2018年,起始于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发起的“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当时,正在参与BG136项目的郝杰杰对海洋药物的研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生物量约占地球生物总量的87%,已知的海洋物种超过25万,”郝杰杰指出,海洋天然产物具有独特的结构与活性,开发潜力巨大。
从海洋中挖掘创新药物
研究团队计划从3万余个海洋小分子和5万余个中药小分子中筛选出潜在化合物。为了提高筛选效率,郝杰杰自学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AI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海洋新药发现。
“2018年,我们研究团队自主搭建了一个简陋的计算机虚拟筛选平台,通过Python脚本,运用开源的人工智能软件进行研究。”郝杰杰回忆道。尽管硬件条件有限,AI辅助筛选大大提高了效率。
“在这期间,因计算量太大算力不足而更换2台电脑。”
AI辅助筛选加速了数据处理,但郝杰杰意识到,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呼吸疾病药理学检测体系是现阶段最关键的挑战。经过上百次试验探索,团队终于在实验室成功建立起完整的药物活性筛选和验证平台。
LY104的临床前景与挑战
2021年5月,经过无数次筛选,LY104目标小分子被锁定。2021年11月,项目在海药院立项,开启了多团队协同、多学科交叉的系统推进。项目团队面临的首个难题是药物的杂质含量居高不下。通过工艺优化,最终原料药纯度高达99.9%,并提高了药物的选择性和安全性。
“最终能跨过这些难题的关键,是杜冠华院士的全面指导和海药院平台的有力支撑。”郝杰杰表示。
临床前研究数据显示,LY104具备良好成药性,既能通过舒张支气管直接缓解呼吸困难症状,又可通过抑制肺部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
AI技术在海洋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LY104已于2025年8月拿到新药临床试验通知书,后续将根据项目情况做好I期临床方案设计。夏萱指出,LY104的获批不仅彰显了海洋药用资源在新药发现领域的优势,也为“AI+海洋药物”研发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在当前生物医药发展中,人工智能已在相关领域实现广泛应用,成为关键技术手段。海药院持续强化人工智能平台建设,通过人工智能耦合生物实测,极大提高了科研效率,助力推动海洋新药的研发进程。
LY104项目是“蓝色药库”开发计划中继BG136、LY102项目之后,第三个获批临床的“蓝色药库”新药项目。若研发进展顺利,LY104有望为慢阻肺治疗带来新的方案。这次LY104项目获批临床,不仅是“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的又一里程碑,也为海洋新药研发提供了可借鉴的成熟模式与理念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