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顶尖科学家数量首次超越美国,科研质量全面提升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在国际科研舞台上演绎了一出“后来者居上”的传奇。曾几何时,中国学者因论文数量激增而被称为“论文大国”,然而论文质量良莠不齐。然而,近年来,中国正逐步摆脱“数量取胜”的刻板印象,以更高的科研质量和领导力崭露头角。
一篇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中美合作论文通过大量分析得出结论:中国顶尖科学家数量在2024年首次超越美国。论文作者来自武汉大学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
国际科研合作中的角色转变
在全球科研合作团队中扮演领导者角色,是衡量科研强国地位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科研人员往往主导国际合作项目,而中国学者更多扮演跟随或辅助的角色。然而,这种局面正在迅速改观。
数据显示,中国科学家在双边合作团队中担任“领衔”角色的比例正大幅上升。2010年,中美合作论文中担任团队领导的中国科研人员仅占约30%,而美国方面占70%;到2023年,这一比例已演变为中国约45%、美国55%。
按照研究模型的预测,中国与美国科研合作中的领导者占比有望在2027年前后达到平衡。
与欧盟的科研合作,中国预计在2025-2027年间追平对方,在与英国的合作中更是早在2019年就已实现平分秋色。这表明中国科学家正快速缩小与美欧在国际团队领导力上的差距。
前沿技术领域的突破
科学实力的较量,集中体现在人工智能、半导体、通信等关键前沿领域。过去这些领域长期由西方国家主导,如今中国正迅速缩小差距并在部分领域实现领跑。
研究针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定义的11个关键技术领域进行分析显示,在包括人工智能、先进通信、半导体等在内的8个领域中,中国科学家在中美合作中担任领军的比例有望在2030年前赶上并肩甚至超过美国。
综合来看,中美整体科技合作的团队领导权份额预计将在2026-2029年间达到对等。
以人工智能为例,中国近年在该领域投入巨大发展,不仅发表的人工智能研究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专利产出也高居榜首。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正从“量”向“质”突破。
“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科学合作
除了在传统强国间比肩追赶,中国还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科学丝绸之路”。这条新丝路不同于古代商队驼铃,却同样将中国与亚洲、非洲、欧洲的众多国家紧密相连。
通过“一带一路”,中国积极拓展与沿线国家的科研合作,扶持这些国家培养科技人才,并在合作中发挥引领作用。中国政府累计投入超过320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外国留学生来华深造,这个金额相当于中国资助本国学生出国留学经费的70%。
这种转变意味着,中国正将教育资源投向那些更需要帮助也更有可能与中国建立紧密科研联系的发展中国家。
科研质量的飞跃
中国科研从量到质的飞跃,同样体现在顶尖学术期刊和高影响力成果上。曾经,国际主流认为“中国论文数量庞大却缺乏质量”,然而近年的数据表明这种看法已经落伍。
根据Nature Index的统计,中国作者的论文产出在物理、化学、地球环境等领域已超过美国,成为2022年全球高水平论文发表的最大贡献国。
这一趋势在前文提及的国际合作领导力数据中也有所体现。研究发现,无论是在一般期刊还是高影响力期刊上,中国科研团队的领跑势头都十分明显。
此外,衡量科研质量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论文被引用的影响力。高被引论文通常代表着对学术进步贡献大的成果。最新报告显示,中国在高被引论文数量上已实现对美国的反超。
中国拥有的全球顶尖科学家人数已在2024年首度超越美国。
这一人才版图的变化,无疑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科研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在科学领域仰望西方,到如今在众多领域比肩领跑,中国科学的崛起之路既充满艰辛,也令人振奋。这种从论文数量领先到科研质量领跑的转变,不仅是中国自身科技实力增强的体现,更是对全球科学版图的一次重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