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10 月, 2025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交易额达2.7亿元

2-7-

2025年10月29日,生态环境部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自去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以来,该市场已初步实现预期建设目标,交易活跃,市场开局良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在回答界面新闻提问时表示,市场主体的参与能力和低碳减排意识显著提升。

夏应显介绍,截至昨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已成功登记31个项目和1504万吨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累计成交量达325万吨,成交额2.7亿元。这为一批降碳效果好但减排成本高的项目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

市场体系建设与制度完善

夏应显指出,市场已经从管理制度、技术方法、基础设施三个维度初步完成了体系的框架构建。自愿减排项目和减排量的完整性、规范性的审核制度得以完善,市场交易行为得到规范。目前已批准八家审定与核查机构的资质,完成了审定与核查、交易与全链条的流程构建。

市场支持领域方面,市场目前支持造林碳汇、海上风电、煤矿低浓度瓦斯利用等六类项目开发。今年,市场面向社会开放了方法学建议的长期征集窗口,汲取各行各业的人才智慧,加快方法学编制工作。公开征求了油田气回收利用、农林废弃物处理、电气设备六氟化硫的回收净化、中深层地热、盐沼和海草床碳汇等十余项方法学意见,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国际合作与未来展望

夏应显强调,结合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探索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研究制订了淤地坝碳汇方法学,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计算方法,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他表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生态环境部将坚持通过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激发全社会参与温室气体减排的积极性,推动实现生态价值转换。

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夏应显介绍,未来将加快扩大市场支持领域,高标准构建我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方法学体系,鼓励社会各界探索低碳、零碳乃至负碳的先进技术。同时,将健全完善数据质量的监管机制,提升数据质量监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市场主体能力建设,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碳信用产品。

此外,生态环境部将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好与国际碳市场的统筹衔接,进一步提升我国碳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国内低碳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也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国际合作的深入,中国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有望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推荐阅读  黄仁勋宣布英伟达H20芯片获批出口中国,外交部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