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转折点?釜山峰会后的新动向与未来展望
在11月14日于澳门举行的“釜山‘习特会’: 中美关系的转折点?”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对中美关系的未来展开了热烈讨论。此次峰会是否能稳定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是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些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
来自华盛顿史汀生中心的中国项目主任孙韵表示,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中美关系呈现短期稳定的局面,但在根本和结构上仍不稳定。她指出,美国两党建制派普遍认为美国仍处于与中国进行大国竞争的时代,因此采取竞争性对华策略,而非寻求合作或和解。
中美关系的短期稳定与未来挑战
孙韵注意到,尽管“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阵营更倾向于将重心放在国内议程,但大国竞争并未成为其国家安全战略的主旋律。她指出,这一态势反映了特朗普政府近10个月来的政策倾向,但未来三年美国对华战略是否持续当前路径,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文则认为,中美关系有望进入为期一年的阶段性稳定期。他分析称,在明年4月前,两国关系将呈现相对稳定的态势,这一判断基于对特朗普务实作风的分析,美方期望为明年可能的访华行程营造良好氛围。
釜山会晤后的中美外交策略调整
美国巴克内尔大学国际关系与政治学教授朱志群指出,中国外交战略正在进行重要调整,全球南方国家合作正成为新的战略重点。中国将继续深化与东南亚地区的合作,这种外交重心的调整反映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更加自信的姿态。
与此同时,中国与东南亚、拉美、非洲等地区的贸易额保持两位数增长,这一变化促使中国更加积极地拓展与其他地区的关系。学者们认为,双方应利用中美元首互动创造的缓冲空间,通过务实合作积累互信,为未来四年的中美关系奠定更加稳定的基础。
人工智能与台湾问题的影响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曾敬涵表示,若中美能将竞争拉回可管控范围,人工智能治理领域可能成为重新学习共存的起点。他指出,釜山会晤的核心信号在于双方开始意识到需将创新活力与风险治理相结合。
台湾问题作为美国对华博弈工具的价值正在递减,但短期内仍将是一张重要的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徐昕指出,“弃台论”近期在美政策圈重新浮出水面,反映出战略环境的变化。
“中美关系依然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且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徐昕
徐昕强调,中国已经在全球视野与全球布局下处理中美关系,这使中国在与美国互动时更加自信,也更可能推动双方形成一个“相对满意、长期可持续”的新框架。
随着中美两国在多个领域的互动不断加深,未来的外交策略将如何演变仍需密切关注。釜山峰会的成果可能为未来的中美关系奠定基础,但其长期影响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