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缓和迹象显现,日参议院选举重塑日本政坛

中美关系近期出现缓和迹象,尽管双方矛盾依旧复杂交织。同时,日本在周日的参议院选举中,首相石破茂领导的保守派执政联盟遭遇惨败,失去了对国会两院的控制权。这一局面引起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法国媒体对中国话题及亚洲事务的持续报道。
中美关系:缓和中的复杂交织
据《回声报》驻纽约记者撰文披露,中美关系正在显现缓和迹象。特朗普政府在其重返白宫六个月后,试图对中国采取更为务实与建设性的态度,计划开启涉及贸易、科技与外交多个层面的谈判。特朗普政府逐步释放出改善与中国关系的信号,例如近期批准芯片巨头英伟达恢复向中国出口H20型人工智能芯片。
两国正在酝酿新一轮关税谈判。原定于8月12日恢复关税上调的“瑞士协议”可能延至秋季,以争取时间达成更全面的永久性协议。白宫希望能在今年促成中美首脑会晤,作为改善双边关系的象征性步骤。
与此同时,中国则希望美国取消因芬太尼前体流入墨西哥而加征的20%关税。特朗普在讲话中承认北京“已有合作进展”,但是否做出让步仍不明朗。如果达成妥协,中国商品的平均关税有望降至35%,略高于日本、韩国和欧盟。
“美国对中国半导体封锁开始出现灵活调整,目的是防止中国打造‘数字丝绸之路’独立生态圈,从而削弱美国的长期科技霸权地位。”
尽管如此,两国的博弈并未停止:中国控制关键矿产出口,令美国感到焦虑;另外,中国阻止香港财团向美国企业转让巴拿马运河的港口资产,引发美国强烈关注。特朗普试图通过与中国协商,保留TikTok在美国的运营资格,以换取国内舆论支持。与此同时,中美在南海的军事对峙仍在升温,美国对乌克兰的快速“战略撤离”预示着其将更多精力转向印太地区。
日本参议院选举:政治格局的重大断裂
日本周日举行的参议院选举中,首相石破茂领导的保守派执政联盟遭遇惨败,失去了对国会两院的控制权。这是二战以来前所未有的局面,标志着日本战后政治格局的一次重大断裂。法国各报均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报道和分析。
Sanseito崛起:动摇政治格局
《费加罗报》强调,快速崛起的民粹主义政党——参政党(Sanseito)以其反移民、阴谋论和强烈的民族主义立场吸引选民。它借助社交媒体的力量,吸引了对传统政党失望的中产阶级和边缘群体。虽然目前该党在选举中的得票率只有3.5%,但其影响力迅速扩张,已促使日本政府调整政策以回应其主张。
学者和观察家担心,该党可能会对日本社会的团结与政治稳定造成长期冲击。
极右翼崛起:冲击石破茂政权
《解放报》突出报道了日本极右翼的崛起对首相权威的冲击。该报指出:“参政党”在周日的选举中获得重大突破,严重削弱了首相石破茂的政治地位,甚至可能导致他下台。“参政党”借助强烈的排外言论和反建制情绪,凝聚社会不满,吸引了大量对生活成本上升、工资停滞和传统政党失望的选民,尤其是年轻人和家庭主妇。
与此同时,长期执政的自民党因丑闻不断、改革无力、经济政策失败而失去民心。
执政联盟参众两院少数,前景未知
《十字架报》则从制度角度对“少数政府”的风险进行了分析。该报指出:石破茂领导的执政联盟在周日的参院选举中惨败,失去了参议院多数席位,加上此前在众议院已属少数派,政府陷入“双重少数”的前所未有局面,激发下台的呼声。
此次败选的背景是严重的经济问题(通货膨胀、工资停滞、退休金缩水)、对美贸易谈判失败、财政赤字加剧,以及民众对执政党腐败和无能的强烈不满。
与此同时,极右翼反移民政党——参政党大幅崛起,成功吸走大量原属自民党的选票,尤其是在“日本优先”、反全球化、反性别平权等民粹议题上激起共鸣。尽管反对派整体分裂、难以组阁,但参政党Sanseito的崛起预示着日本政坛可能迎来更加激进和不稳定的新局面。
保守派遭遇历史性惨败
《回声报》则强调了日本的经济困顿和国际压力下的制度危机。该报指出:日本保守派执政联盟(自民党与公明党)惨败,失去了对国会两院的控制权。这是自1955年以来前所未有的局面,标志着日本战后政治格局的一次重大断裂。
选民因长期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加剧、日元贬值导致实际收入下降,对政府处理经济问题的不作为感到愤怒,纷纷将选票投给主张减税、发放补贴的民粹政党。
首相石破茂的领导地位受到威胁,政局陷入僵局。执政联盟未来在推动国防预算等重要政策上将举步维艰。同时,与美国特朗普政府的贸易谈判也因政权不稳变得更加困难,可能无法在8月1日前达成协议,面临25%的关税惩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