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口护理迈入标准化时代:从经验到规范

近日,由中国抗癌协会造口伤口整合护理专委会主办的“标准化造口护理指南推广——护理达人论造口”全国总结会议在杭州召开。本次大会汇聚全国造口护理领域顶尖专家,通过案例研讨、指南解读与经验分享,系统总结历时八个月的全国推广成果。
大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造口伤口整合护理专委会主任委员、浙江省肿瘤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谢玲女在开幕致辞中强调:“当前造口护理临床实践中仍面临护理标准不统一、复杂病例处理经验不足等问题。本次会议以CACA整合护理指南中肠造口护理技术指南为纲,探讨如何将指南应用于临床实践,确保每位患者都能享受规范、优质、有温度的护理服务。”
造口护理从“经验化”走向“标准化”
我国造口护理发展长期面临标准缺失、操作差异化的挑战。临床实践多依赖个人经验,导致护理质量参差不齐,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中华护理杂志》调查显示,63%的造口患者出院后遭遇护理困境,不当护理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42%。
《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CACA)整合护理——肠造口护理技术》于2023年首次发布,该指南首次系统构建了涵盖专科评估、术前定位、术后管理及并发症护理技术、延续护理的全周期护理技术框架,为临床提供了权威的循证依据。
国际经验本土化,构建全周期患者支持体系
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我国造口护理仍存在差距。周玉洁主任介绍,1961年,美国罗培坦波医生创立全球首所造口治疗师学校,培养出首位造口治疗师,自此护理领域开创了一门新兴学科——造口治疗学。我国造口治疗师培养起步较晚。2001年,中国大陆地区首所造口治疗师学校成立,2018年,中华护理学会开展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培训项目。截至2024年,全国已有16所造口治疗师学校,伤口造口失禁护理领域发展态势良好。
在周玉洁主任看来,行业标准、指南与共识具有普适性,为从业底线,对临床实践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鉴于个体存在差异,在达成普适性要求的前提下,还需考量个体特异性需求,运用临床思维与循证科学方法获取严谨证据,整合生物、心理、社会等多学科知识,为每位患者制定并落实全面细致的护理方案。
未来展望与挑战
然而,专科人才与临床工作的精准适配成为制约国内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专科护士培训体系众多、人数渐增。历经20多年发展,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已初步形成,但医疗指南和规范在专业护理人员临床执行过程中仍存在偏差。湖南省肿瘤医院造口伤口失禁护理中心全职ET、护士长朱小妹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在引入专业人才的基础上,需构建更完备的考核培训体系。我院于去年积极开展相关工作,院长提出‘三化三保’理念,即微创化、内镜化、介入化,保器官、保疗效、保舒适,推进造口患者无漏病房建设。”
医保金额限制问题同样亟待解决。“目前各地用于造口护理产品的医保金额有限,造口患者的医保报销标准仍有待提升”,在谢玲女看来,国内部分医保待遇相比国外仍有差距,国外医保覆盖造口产品全、患者选择多,在医院、社区、家庭全流程管理衔接上优于国内。
本次会议不仅是对指南推广成果的总结,更是中国造口护理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随着标准化体系的深化、人才梯队的完善以及全周期照护模式的构建,我国造口护理正加速从跟跑国际向并跑、领跑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