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10 月, 2025

中国文物中的历史印记:解读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unnamed-file-106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其历史印记深深镌刻在众多考古文物中。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圭尺,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到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何尊铭文,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源泉。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早期“中国”概念的起源

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点遗址,被誉为研究中国历史和古代文化的必经之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指出:“没有哪一个遗址能像陶寺遗址这样,全面拥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标志。”

陶寺遗址的重要发现之一是圭表,这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部分组成,用于测量日影长度。学者研究表明,陶寺遗址出土的圭表距今已有4300年至4000年,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圭表实物。

陶寺文化完整而明确地体现了早期“中国”的概念,所谓的“地中”之都,反映了古人对“中道”和“正统”的追求。这种观念经过夏商周三代的不断强化,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龙形象的定型

在河南洛阳盆地的二里头遗址,出土了一件绿松石龙形器,被认为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之一。这件龙形器由2000多片绿松石嵌片组成,制作工艺精湛,展现了二里头文化时期手工业的顶尖水准。

二里头文化在短时间内吸收了各区域的文明因素,对研究王朝国家形成、礼乐制度兴起等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018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公布,证实了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何尊铭文的“中国”之源

何尊是西周早期贵族“何”为祭祀祖先所铸的青铜酒器,其底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一句,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铭文中的“中”象征中央权威,“国”意为以武力护卫的都城。

周代“华夏”概念的形成,使得“中国”一词逐渐从地理概念升华为文明认同符号。周人以礼乐制度为中心,形成超越族属的文化共同体,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精神纽带。

湖北武汉博物馆:五乳神兽镜中的“中国人民”

五乳神兽镜因其铭文中出现了“中国人民”一词,被视为该词在已知实物文物上的最早例证。镜背铭文祝愿汉代疆域内百姓安居乐业,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文化心理。

这面铜镜不仅是吉祥祈愿的表达,也是研究汉代社会的重要材料。通过这面小小的铜镜,我们能感受到自古以来百姓对国家安定、生活富足的共同期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

1995年,新疆尼雅遗址出土了一件汉代织锦护臂,其上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字样。这件织锦护臂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发现之一,展示了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古代星占用语,象征国家的安宁昌盛。该文物生动展现了各民族在2000多年前的深度交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实物和理论支撑。

通过这些文物,我们不仅能追溯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还能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这些历史印记铭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吸收多元文化、保持凝聚力的源泉。

推荐阅读  青铜文明的辉煌密码:从黄河到长江的文化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