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11 月, 2025

中国水下考古揭示海洋文明的辉煌历史

unnamed-file-156

中国的水下考古研究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揭示了中华海洋文明的辉煌历史。山东大学海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姜波教授在这一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他的研究涵盖了水下考古、汉唐考古与世界遗产研究等多个方向。

近年来,中国在水下考古方面的成就层出不穷,令人瞩目。从南宋沉船“南海I号”到南海西北陆坡的明代沉船,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对中国海洋文明史的理解,也为世界提供了研究人类航海历史的重要资料。

水下考古的重大发现

在中国的水下考古史上,南海西北陆坡的沉船发现无疑是一个里程碑。这些沉船深埋于1500米的海床上,保存完好,出土文物数量超过10万件,其中包括国宝级的贴金珐华器。

这些沉船的发现,不仅展示了明代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贸易往来,也为研究“大航海时代”之前的古典航海和风帆贸易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泉州古港的航海遗产

泉州古港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北宋时期,泉州港成为世界著名的海港城市,其影响力堪比亚历山大港和威尼斯。

泉州港的繁荣不仅体现在其发达的航海贸易上,还在于其多元文化的融合。妈祖信仰、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在此和谐共存,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遗产景观。

古代航海技术与贸易网络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在郑和下西洋时期达到了顶峰。郑和的船队规模和航海技术远超同时代的欧洲探险家,如哥伦布。郑和的航海活动不仅开创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也建立了一个连接东南亚、印度、波斯湾和地中海的国际贸易网络。

这种贸易网络通过季风和洋流的规律进行远洋航行。例如,西太平洋暖流(古称“黑潮”)对古代福建和台湾海域的航行产生了重要影响。

沉船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

沉船考古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实物证据。1987年发现的“南海I号”沉船,是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重大成果。该船满载瓷器、金银器等货物,展示了宋代中国与东南亚及中东地区的贸易盛况。

“南海I号”出水文物超过18万件,是研究古代海洋贸易的无与伦比的考古实例。

海洋考古的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进步,水下考古将继续揭示更多关于人类航海历史的秘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自身的历史,也为全球海洋考古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未来,随着更多沉船和海港遗址的发掘,古代海洋贸易的全貌将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刻理解。

推荐阅读  书评:全球视角下的中国文明——顾立雅的开创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