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践助力华侨华人女性打破壁垒,走向国际舞台

中新社 北京10月16日电 —— 全球妇女峰会于10月13日在北京开幕,回顾1995年北京世界妇女大会绘就的性别平等蓝图,30年来,中国在保障妇女权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与此同时,华侨华人女性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从“幕后隐性”走向“台前显性”,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
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大学城市软实力研究院研究员邢菁华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探讨中国实践如何为世界提供参考,以及华侨华人女性如何书写“她力量”新篇。
中国推动性别平等的成就与经验
1995年,北京世界妇女大会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邢菁华指出,30年来,中国在教育、社会参与等领域推动女性全方位进步,不仅改善了外在条件,更是从意识觉醒到行动自觉的深刻社会进程。
中国构建了以宪法为基础、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的法律体系,已超越单一法律条文的保障范畴,演变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在这一体系支撑下,中国女性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性占比超半数,科技工作者中女性比例达45.8%。
“中国实践的突出经验有两点:一是结构性赋能,二是可持续与包容性并重。” —— 邢菁华
华侨华人女性的突破与发展
邢菁华指出,华侨华人女性曾受困于身份与角色的隐性壁垒、文化与制度的外部壁垒以及资源与机会的发展壁垒。通过全球化浪潮、女性教育普及与性别平等意识觉醒,她们实现了从家庭依附者到各领域领袖的转变。
在东南亚,华侨华人女性通过地方网络保留传统文化认同,同时拓展社会参与空间;在欧美,她们跨越主流社会壁垒,路径更具挑战性与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她们形成了兼具韧性、文化适应性与创新性的“她力量”模式。
“她们以经济赋权促性别平等、以跨文化对话促社区融合的实践,与中国‘推动妇女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理念相互呼应。” —— 邢菁华
极端女权主义与性别平等的区别
邢菁华认为,女权主义运动自19世纪兴起至今,经历了三次浪潮的演进,主流女权主义始终以消除系统性性别歧视为核心诉求。健康的性别平等追求多元价值的共存共荣,而非单一性别的优先地位。
她强调,在学术研究与社会引导中,应当回归性别平等的本质,构建所有人都能自由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国的实践表明,将妇女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整体社会进步中推进性别平等,是防止议题走向极端化的重要路径。
全球化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邢菁华指出,华侨华人女性的发展正处于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关键节点,既迎来技术革命与政策红利的机遇,也面临结构性壁垒与文化调适的挑战。数字技术与平台经济的发展,为她们突破传统商业网络提供了可能。
全球妇女峰会等国际平台,通过构建制度化支持体系与打造“跨文明对话”交流体系,为华侨华人女性赋能,推动全球妇女事业向更加多元包容的方向发展。
受访者简介:邢菁华,北京大学城市软实力研究院研究员,侨海(中国)创新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山东大学移民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兼任致公党中央海外联络委员会委员,致公党北京市委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侨联智库专家,北京市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委员。主要研究海外华侨华人经济社会等领域,出版专著《风月同天:华侨华人行动者网络》等,任《企业史研究》副主编、《“一带一路”沿线华侨华人史话丛书》编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