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9 月, 2025

中国科学家陆卫:突破红外探测技术封锁,擦亮太空“眼睛”

unnamed-file-820

在中国航天事业迈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中,空间红外探测技术作为核心能力,一直受到西方的技术封锁。经过三十余年的深耕,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陆卫,从一名意气风发的青年学者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带领团队在红外探测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陆卫专注于我国空间红外遥感与探测的底层机理问题,成为围绕国家重大目标进行基础研究的典范。他开创了一条“国家重大需求牵引基础研究,基础突破驱动颠覆性应用”的创新路径,推动了红外探测范式的更迭,实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自主发展。

从科幻迷到科研先锋

陆卫与红外物理的缘分始于少年时代。20世纪70年代,他被科幻作品《珊瑚岛上的死光》和《第二次握手》深深吸引。1979年,他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激光专业,开始系统的物理学学习。1983年,他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师从著名物理学家沈学础。

尽管当时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物理学的黄金时代已过,但陆卫坚信物理学在支撑国家战略技术方面的重要性不可替代。这种信念为他后续解决国家重大工程难题奠定了思想基础。

突破技术封锁的艰难历程

1988年,陆卫博士毕业后赴德国布伦瑞克技术大学深造,并承诺学成归国。在德期间,他验证了霍尔丹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核心成果的光谱学实验,相关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1991年,他毅然回国,迅速投入到我国空间红外探测核心瓶颈的攻坚之路。

陆卫意识到,面对西方严格的技术封锁,模仿是不够的,必须从物理原理上突破。他带领团队攻克“暗电流”难题,解决了“看不清”的问题。通过创新性提出“电子局域化操控”理论,团队研制出量子阱长波红外焦平面器件,其性能优于美国Landsat-9卫星同类探测器。

“科学研究要为国家所用。”

解决了“看不清”后,陆卫又指向“分不清”的难题,即不仅要看到物体的形状,还要分辨物体的成分。通过应用“临界耦合”概念,团队成功研制出单片集成56光谱通道的新型红外焦平面器件,应用于遥感三十七号卫星,取得“开创性的突破”。

培养新一代科研人才

陆卫始终坚持科学研究要为国家所用,通过负责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建立了一支跨学科团队。他强调有组织的科研不是工程化管理,而是定大方向,让学生各显神通。

在学生眼中,陆卫的办公室门总是开着,方便随时交流。他鼓励学生探索新的研究方向,特别是与AI结合的可能性。目前,陆卫已培养出56名博士生,其中不少人成为产业技术和科研领域的佼佼者。

陆卫的科研精神和创新路径,正在引领中国红外探测技术走向新的高度,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腾飞贡献力量。

推荐阅读  书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明——顾立雅的开创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