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11 月, 2025

中国科技馆创新成果展亮相北京,推动科技普及

unnamed-file-1117

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中国科技馆于9月19日至27日在北京市朝阳区奥林匹克公园景观大道举办了“科创筑基・科普惠民”创新成果展。这次展览是中国科技馆与朝阳区政府联合打造的“全国科普月欢乐科学游园活动暨朝阳区科技文化嘉年华”的核心内容,展览总面积近1000平方米,设有“科技改变生活”和“创新赢得未来”两大展区,集中展示了25件前沿科研科普展品及“空气动力与未来飞行”展示空间。

展览的亮点之一是科技馆与科学家团队跨界打造的首台原创科普展品。自2024年起,中国科技馆将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将“祖冲之三号”超导量子计算机剖面模型、“中国天眼”信号解读、仿生软体机器鱼等科研成果转化为可互动的科普展品。

科技与互动体验的完美结合

展览中,运用机电互动、全息投影、AI交互、VR体验等技术,打造了沉浸式体验。例如,“波浪补偿自稳平台”和“舰载机起降巡航VR”等展品让观众亲身体验科技的魅力。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观众的参与感,也使得科普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展览还通过挖掘科学家成长故事,使科普兼具科技含量与情感温度。这样的安排不仅让观众了解科学技术的前沿发展,也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家背后的努力和付出。

推动科技成果的普及转化

此次展览是中国科技馆践行“科技成果科普转化”理念的具体实践。通过将复杂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科普展品,科技馆充分发挥了连接科研与科普、贯通科技与公众的平台作用,搭建起科技工作者与公众之间的“桥梁”。

“科技馆不仅是展示科技成果的场所,更是公众了解和体验科技的窗口。”——中国科技馆发言人

展览的成功举办也标志着中国在科技普及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这样的活动,公众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展望未来:科技普及的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的科普活动将更加多样化和互动化。中国科技馆计划在未来继续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将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同时,科技馆也将探索利用更多的新技术,如增强现实(AR)和人工智能(AI),以丰富科普展览的内容和形式。

展览的成功不仅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通过不断创新和努力,中国科技馆将继续在科技普及的道路上前行,为公众带来更多的科学盛宴。

推荐阅读  长沙火炬新村社区举办环保主题活动,激发青少年科学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