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11 月, 2025

中国金融整顿加速:地方财政隐性债务引发深刻变革

unnamed-file-616

日本《日经亚洲》周二(11月18日)报道称,中国正在加速整合中小型金融机构,以应对因过度放贷而面临的风险。这一举措反映了中国政府对地方财政隐性债务问题的高度关注。

内蒙古自治区的金融整合是这一趋势的典型案例。今年5月,内蒙古将120家小型金融机构合并为内蒙古农村商业银行,其位于呼和浩特的新总部格外引人注目。这一趋势并非孤例,河南省也在今年2月将25家贷款机构合并成一家新银行。

农村金融机构整合加速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金融机构数量减少了225家,降幅达到5%。被淘汰的机构大多位于农村地区,包括农业类贷款机构和村镇银行,这类银行约占中国全部金融机构的80%。

随着经济低迷和农村人口外流的持续,银行整合的压力不断加大。今年早些时候,吉林省的13家金融机构合并为一家农业银行,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在推进类似的整合计划。

地方财政的双重冲击

《日经亚洲》指出,新冠疫情和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加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困境。地方政府曾依赖土地财政,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下行,这一收入来源自2021年高峰以来已暴跌约60%。

预算外债务成为地方政府的沉重负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用于公共工程项目,但其中许多项目并不盈利,带来了违约风险,并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影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2023年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未偿债务达约60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领导层在2024年决定在五年内投入10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4万亿美元),以控制此类隐性债务。

区域性银行治理亟待加强

银行合并虽然能形成规模效应,有望帮助稳定存续机构,但提升治理能力同样不可或缺。中国的区域性银行曾出现管理问题,包括地方监管部门违规干预等情况。

内蒙古的包商银行便是在类似背景下于2019年事实上被国有化,其近乎倒闭的原因被归咎于在主要股东授意下进行的鲁莽放贷。

瑞穗研究与技术公司首席经济学家Naoki Tsukioka表示:“对于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而言,最关键的是区域性银行要具备强有力的治理能力,并能够独立于相关利益方。”

Tsukioka指出,如果忽视治理问题,“提升地方经济、推动银行整合等举措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随着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加剧,金融机构的整合与治理改革将成为未来几年的重要议题。政府的政策调整和监管力度的加强,能否有效化解隐性债务风险,仍需时间检验。

推荐阅读  特朗普与国会领袖会晤前夕,美国政府面临关门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