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10 月, 2025

中国高端制造业五年跃进:“中国精度”铸就新辉煌

unnamed-file-822

中新社 北京10月18日电 题:“度”量中国这五年:毫厘之间铸造“中国精度” 中新社 记者 刘亮

“国之大器,始于毫末。”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在“中国精度”的推动下,迈上了新的台阶。山东一家企业的高精密数控机床演示了一根直径30毫米的金属棒材,在连续21小时的铣削操作下,最终产生127根直径仅为0.05毫米的针形试件,堪比头发丝的细度。这一技术成就成为“中国精度”的缩影。

精度:国家制造业的标尺

制造的精度不仅反映在微观尺寸和精细结构的制造能力上,还体现在测量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上。尤其在高端制造业中,某些关键环节的测量精度要求极高,差之毫厘就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随着中国大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求扩大,精密测量技术不断向大尺寸大空间测量发展。今年,中国批准建立的大长度基准装置,其测量范围达到80米,测量误差仅为2.45微米,相当于人在1600米之外分辨出头发丝的直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一大长度基准装置填补了制造业大长度最高计量能力的空白,大大提升了航天器对接、飞机翼身组装、船舶船体装配测量等大型装备关键零部件加工与装配的精度和质量可靠性,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量子精密测量的突破

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中国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发的全新原子自旋传感器成功实现了对弱磁场的超高灵敏度与可溯源精准测量,在近地磁量级的磁环境下能够精准测量比地球磁场弱十亿倍的磁信号。

从陆地上的大型装备到浩瀚宇宙的磁信号“捕捉”,“十四五”期间,“中国精度”不断提升,相关成果不仅填补了空白并完善了中国测量科技发展体系,更为基础科学研究、高端装备制造、宇宙探索等领域提供了技术支撑。

北斗系统的应用与未来

精度往往决定发展高度。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曾指出,时间位置和空间位置的精准可信度是当代强国战略竞争的焦点。蔡青,国家卫星导航与定位服务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上海)的电子领域专家,指出:“时间误差与距离测量息息相关,若卫星导航时间误差达到1秒,反映到距离上就是30万公里。”

在现代交通上,时间和空间的精度尤为关键。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例,过去,延崇高速隧道内卫星信号弱,汽车在隧道内无法获取定位数据,数据也无法传输,一度是世界性难题。后来,北斗系统的高精尖科技“加持”,可对隧道内车辆进行精准定位,甚至可通过相应导航系统标注出隧道内的救援点、逃生点等信息。

这还只是北斗系统应用落地的“冰山一角”。据披露,“十四五”时期,中国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北斗系统应用率等指标已提前完成。

与此同时,中国还建成全国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一张网”,具备向行业和大众用户提供实时米级、分米级、厘米级或者事后毫米级的高精度定位服务能力。如今,这张“网”已从传统的测量测绘向精准农业、形变监测、自动驾驶、电力巡检、智慧港口、共享单车等多个领域拓展应用。

展望未来:迈向更高水平

“十四五”即将收官,展望前路,“中国精度”仍是中国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近期印发的《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旨在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计量问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35年前发展规划》也表明,下一代北斗系统将提升时空基准维持精度和自主运行能力,持续提升服务性能。

“十五五”时期,“中国精度”料将进一步提升,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在毫厘的微观世界变化之间,中国经济巨轮将向更高水平方向进发。

推荐阅读  中国8月房价降幅收窄 四部门遏制“天价”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