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11 月, 2025

鄭麗文參加秋祭引發藍綠爭議:歷史翻頁的困難

featured-lonnews-com

國民黨新任主席鄭麗文於10月8日前往台北馬場町刑場遺址,參加1950年代白色恐怖受難者秋祭追思慰靈大會。此舉因為陸劇《沉默的榮耀》的話題效應,引發綠營批評,稱其為「中共同路人」。藍營與親藍媒體人則指責鄭麗文「背叛」國民黨,認為其行為不智,踩到了台灣社會的底線。

台灣自豪於其民主體制,然而鄭麗文的行動卻揭示了台灣的民主是否真正以人民為主體,或是被政黨意識形態所綁架。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的組成及秋祭儀式的舉行,均由受難者家屬及倖存者自發組織,他們曾遭受國民黨政府的迫害,卻仍願意放下成見,邀請國民黨主席參加秋祭。

歷史的和解與政黨意識形態

相對於此,綠營從「抗中保台」或「台獨」的立場出發,指責鄭麗文的行為為「通共」。然而,民進黨多年來標榜的「轉型正義」,卻被批評為利用中共烈士來騙取選票。例如,《返校》的原型鍾浩東等人被描繪為民主鬥士,事實上他們是中共地下黨員。

藍營的反應同樣混亂,仍以國共內戰的對立視角看待問題。歷史上,孫中山晚年主張聯俄容共,但在蔣介石的「清黨」行動後,國民黨被改造成一個反共政黨。這種歷史的扭曲在台灣的政治中依然存在。

歷史翻頁的困難與未來的挑戰

在台灣,反共意識形態仍然深深影響著社會。鄭麗文參加秋祭,喚起了台灣社會中根深蒂固的「反共」靈魂。這一頁歷史似乎永遠停留在冷戰與內戰的背景中。

然而,台灣若要實現兩岸和平,必須進行歷史的和解。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受難者陳明忠的例子顯示,只有放下仇恨,才能推動兩岸的和平發展。

結語:歷史的教訓與未來的選擇

歷史是向前進的,淡水河的水也是向前流的。結束50年代「白色恐怖」的舊頁,歷史又要翻到新的一頁。然而,如果「反共」這一頁無法翻過去,台灣的民主與自由將永遠受到箝制,兩岸的悲劇可能會重演。

民進黨以「國安」之名,用法律政策手段對付政敵,繼承了國民黨「白色恐怖」的手段。在選舉期間,台灣陷入獵巫的瘋狂之中。這種集體心魔已到了該徹底揚棄的時刻。

「反共」的集體心魔,已經到了該徹底揚棄、破除的時刻。

推荐阅读  Columbia Financial第四季度盈利超預期,股價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