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博物馆大展揭示战国秦汉时期的历史画卷

7月15日,经过多年筹备,云南省博物馆原创大展“从西南夷到益州郡——战国秦汉时期的云南”在该馆临展厅正式开展。此次展览通过史籍记载与考古实物,生动勾勒出云南从西南夷到益州郡的伟大历史画卷,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演进的一个具体地域样本。
据介绍,此次展览围绕“星汉灿烂”“古滇华章”“万里同风”三大部分展开叙事。第一部分“星汉灿烂”首次系统展示了“昆明”“徙、筰”“哀牢”“句町”等西南夷族群的文物,通过青铜兵器、装饰品及生活用具,勾勒出多元共生的边疆文化图景。
古滇文明的辉煌与汉朝纳入
第二部分“古滇华章”则聚焦于滇池之畔的滇国文明。战国时期,滇人崛起为云南青铜时代最强大的势力,史称“滇国”。公元前109年,汉王朝设立益州郡,赐予“滇王之印”,滇国被正式纳入中原政权管辖体系。
第三部分“万里同风”展示了“滇国相印”“滇王相印”封泥与“滇池以亭行”简牍等文物,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补证了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滇王举国降,…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的记载。众多封泥、简牍的出土,为研究汉代云南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新材料。
考古新发现与文物首次展出
此次展览汇聚了云南30多年来最重要的考古成果,展出的文物来自云南晋宁河泊所、江川李家山、官渡羊甫头、祥云大波那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重点文物,以及60余个最新考古发现,系统展示了战国秦汉时期云南从西南夷到益州郡的考古实证和历史研究成果。其中,晋宁河泊所遗址出土的带字简牍、封泥、陶瓦当等珍贵文物为首次系统展出。
展览汇集了云南各地区20家文物收藏机构的藏品,整合全省文物资源,共同“铸就”精彩展览。展出文物约470件,其中珍贵文物超过300件,超过40%为首次公开展出,涵盖青铜器、陶器、漆木器、简牍、封泥、金器、宝玉石等,时代跨越战国至东汉的500余年历史。
专家解读与文化意义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蒋志龙表示,“以晋宁河泊所遗址为代表的考古发掘,是首次面向公众展示。本次展览可以看到《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的西南夷相关族群(如滇、昆明、哀牢等)的文化遗产,这是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樊海涛表示,“我们试图解答两个问题,一是‘何为西南夷’,探究2000多年前西南夷社会组织结构、人的形象、生产生活状况等。二是‘何以云南’,阐释云南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西南夷到益州郡的历史演进,尝试解答‘何为云南何以中华’。”
“从西南夷到益州郡——战国秦汉时期的云南”不仅是一场千年的文物盛宴,更是一部用历史和考古语言书写的边疆史诗。展览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云南红土高原上多族群和谐共生的历史场景,烙印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参观指南
- 展览时间: 2025年7月15日—10月19日 (9:00—17:00, 16:30停止入场, 周一闭馆)
- 展览地点: 云南省博物馆一楼第一、二临展厅
- 门票信息: 展览免费开放,入馆需通过“数字云博”小程序提前预约
此次展览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云南历史的机会,也为研究者带来了新的考古材料和研究视角,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发现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