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7 月, 2025

有组织科研的未来:超越“海尔迈耶之问”的新思路

unnamed-file-601

1975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局长乔治·海尔迈耶提出了一套以其名字命名的“海尔迈耶之问”,旨在规范项目申请。这九个问题涵盖了研究目标、基础、挑战、方法、利益相关方、风险、收益、支出、里程碑和最终结果的衡量,逐渐成为评估项目潜力的重要工具。

随着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性创新不断涌现,现代科技革命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群体性突破特征。人类社会全面进入多学科交叉、多技术汇聚的大科学时代,因此,有组织的科研需要整合自组织和他组织(系统工程),以助力中国成为新科技革命的重要策源地。

“海尔迈耶之问”的启示与局限

“海尔迈耶之问”在研究初期设定计划和里程碑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一方面,重大科学原创发现需要有组织的科研去捕捉“异常”,这要求规模化的科研工程来揭示如暗物质、暗能量等科学规律。另一方面,颠覆性技术创新需要有组织的科研去重构技术轨道,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绿色氢能等新赛道的发展。

然而,2021年,文卡特希·那拉亚那穆提和杰夫里·颐年·曹提出科学和技术演进的“问题-答案-发现”路径,指出“海尔迈耶之问”侧重于“答案-发现”,而忽视了“问题-发现”。

超越“海尔迈耶之问”的新路径

前瞻性技术预见

在大科学时代,应用技术预见设定更具颠覆性和想象力的愿景目标和里程碑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技术预见能够为有组织的科研提供强大支持。

巴斯德象限思维

1997年,唐纳德·斯托克斯提出的“巴斯德象限”超越了线性创新范式。通过产业痛点、科学归因和技术方案的互动,形成动态变化的关联网络,吸引更多利益相关方参与科研,促进科学型初创企业的诞生。

两线两总制的管理创新

有组织的科研需要打破传统的垂直分工型项目管理模式,探索综合交叉型的项目经理制。建议建立一站式的项目经理服务基地,为科研项目提供全面支持。

企业社会化运作的制度创新

近年来,DeepMind、OpenAI等公司通过制度创新,专注于科技研发而非市场竞争,推动了开辟式创新。优化科研捐赠和科技投资制度,构建科研类企业的社会化运作机制,有助于在科研计划中涌现出类似“塞莱拉基因公司”的科研型企业。

面向未来的有组织科研

作为DARPA的倡导者,布什在《科学:无尽的前沿》中指出,应用研究是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科研活动。在大科学时代,有组织的科研应能完整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

超越“海尔迈耶之问”,有组织的科研需要在技术预见、利益相关方动态识别、管理创新和企业社会化运作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

推荐阅读  中国首次绘制灵长类脑图谱,揭示高级认知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