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心》第三期:刘建实教授的医学与人性之旅

上海,2025年9月29日——近日,上海德达心血管医院推出了《勇敢的心》系列视频的第三期,与刘建实教授进行了深入对话。这位在心脏外科领域拥有超过40年经验的医生,曾入选“中国名医百强榜”,在视频中分享了他从医多年的深刻感悟与伟大梦想。
刘建实教授并不是追逐聚光灯的“明星”专家,而是以学者的理性冷静和医者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稳步前行于医学之路。从赴德深造到毅然回国投身中国心血管外科的发展,从专注手术为患者谋福祉到带领医院深入高原开展慈善救治,再到梦想建立医生培养体系,刘建实教授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医学与人性交织的道路。
从德国到中国:医学之路的选择
刘建实的心脏外科医生生涯已经超过40年。1995年,他应德国夏里特医院心脏中心院长Konertz教授的邀请,赴德国从事心脏外科的临床工作。2012年,他入选了“中国名医百强榜”。在德国度过了多年的学习和工作时光后,他选择回国,因为“这是中国心血管外科正向发展的时候”。
如今,他是上海德达医院外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并长期参与先天性心脏病公益筛查,率队在青海、新疆、云南等地开展救治行动,累计筛查超过2万例,救治近千名患儿。
手术的意义:不仅仅是技术
刘建实教授曾多次表示,他更愿意做一名“外科医生”,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手术大师”。
“手术大师只关心开刀,关心技术。他们不会去想,手术对生病孩子的影响,也不会去考虑,手术对于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
这一理念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植根于他无数次的临床实践。在上海德达心血管医院,老年患者是常见群体,他们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这些复杂的情况让医生手中的手术刀变得沉重。
“我们做手术,不是为了做手术本身,而是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他们的生命。”
超越医院的救治:从上海到高原
刘建实的医者之路绝不仅限于医院内。他不仅希望治好病人,还连续多年参与德达医院的慈善活动,率队深入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
“我觉得德达这个慈善救助工作,特别是和红十字会合作之后,做得还是蛮好的。我们光是给儿童做心脏手术,以慈善方式接收的,已经有1000多例了。”
一个医生的梦想:加工未来
在《勇敢的心》最新一期视频里,刘建实坦言,他梦想能建立起像德国或美国顶尖心脏中心那样的医生培养体系。
“你比如像美国的梅奥医疗,还有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还有我在德国待过的夏里特医院心脏中心——这些心脏中心对医生的培养要求非常严格,而且周期非常长。”
在德达医院内部,年轻医生正按着刘建实的梦想经历轮转、学习。他相信,只有当医生不再只是开刀的“手术大师”,而是拥有普遍关照和人文关怀的“外科医生”时,医学的未来才能真正光明。
“我这辈子就干这个了,干不了别的事。”刘建实说,他的声音平静而坚定。对医生职业的纯粹与热爱,让他在医学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也更宽广。他不仅是救治心脏的医生,更是守护人性的医者。他所做的每一台手术,所说的每一个诉求,所传递的每一个理念,都是在丈量着医学的边界,守护着人性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