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9 月, 2025

應曉薇羈押一年 生活細節曝光與法律挑戰

unnamed-file-189

台北報導——台北市議員應曉薇因涉及京華城弊案及政治獻金侵占案,被羈押至今已滿一年。她在羈押期間的生活細節近日首次曝光,並在法庭上自述每天「抓蟑螂放生」的生活點滴。這一事件引發了社會對羈押制度的關注。

應曉薇的羈押期將於10月1日屆滿,台北地方法院於9月4日召開訊問庭,討論是否延押。應曉薇在庭上表示,這一年的羈押生活讓她「哀莫大於心死」,她每天的生活重心竟然變成了觀察並放生牆壁上的蟑螂。

健康狀況惡化 引發關注

在庭訊中,應曉薇的律師強調,應曉薇並無逃亡或串證之虞,長期羈押已導致她健康狀況惡化。據悉,她的體重暴瘦20公斤,並罹患貧血及心血管疾病,精神狀態不佳。

「人在做天在看」,應曉薇在庭上呼籲法官依法行事。

這一情況引發了法律界對羈押制度的反思。多位法律專家指出,羈押不應成為懲罰手段,而應以確保司法程序順利進行為目的。羈押期間過長可能對被羈押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法律程序與未來走向

審判長江俊彥在庭訊開始時表示,應曉薇的羈押期限將於10月1日屆滿,是否延押需根據審理進度及證人詰問情況進行評估。庭訊於中午結束,應曉薇與同案的柯文哲被帶回候審室,若當晚仍未完成評議,將暫時還押看守所。

這一案件的進展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尤其是在台灣的司法制度中,羈押制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成為討論的焦點。法律學者指出,羈押應該是最後手段,只有在確有逃亡或串證之虞時才應使用。

社會影響與未來挑戰

應曉薇的案件不僅涉及個人命運,也引發了對台灣司法體系的廣泛討論。許多民眾對於羈押制度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提出質疑,要求進一步改革。這一事件也提醒社會,法律程序的公正與否直接影響到每一位公民的基本權利。

未來,台灣的司法機構可能需要重新審視羈押制度,確保其符合人權標準,並在司法程序中保持公正與透明。應曉薇的案件或將成為推動這一改革的重要契機。

推荐阅读  台灣白隊遭巴林逆轉 瓊斯盃籃球賽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