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7 月, 2025

央视揭露互联网保险营销问题:投保容易理赔难

unnamed-file-139

近年来,互联网保险产品因其依托网站、移动App或社交媒体等平台,提供从投保到理赔的全流程在线服务,便捷的优势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销量逐年攀升。然而,央视新闻近日发布的一段视频揭露了这些产品背后隐藏的风险。

根据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复旦大学课题组的调查,涉及10家市场主流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的150款保险产品,其中包括80款医疗险、30款重疾险和40款意外险。调查发现,部分产品存在“投保容易理赔难”的问题,给消费者带来困扰。

互联网保险的隐患

调查指出,一些互联网保险产品存在“名称有歧义”的问题。例如,某平台推出的“个人百万综合意外险”给消费者留下了意外保障“可达百万元”的印象。然而,实际上,只有“飞机意外身故或残疾保险金”能够提供100万元的保障,而“意外医疗补偿保险金”仅为1万元。

此外,部分产品存在“信息披露不全面”、“营销文案不规范”、“人工客服缺失”等问题。以一款重疾险为例,其销售页面中突出了“不限健康状况、不受历史疾病影响”等权益,并声称“不再因带病被拒保”来吸引消费者。然而,测评人员发现,实际保障与销售宣传并不相符。

专家意见与消费者建议

业内专家表示,互联网保险的快速发展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监管和信息透明度的挑战。消费者在选择保险产品时,应该仔细阅读保险条款,了解产品的实际保障范围和限制条件。

“消费者应当谨慎选择互联网保险产品,充分阅读保险条款,避免出现‘理赔难’局面。”——央视新闻

专家建议,消费者在购买保险前,应多方查阅相关信息,尤其是保险合同中的细则部分,以免因误解而导致后续理赔困难。

历史背景与未来展望

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末,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保险产品的销售渠道从传统的线下逐步转向线上。尽管这一转变提高了购买的便利性,但也使得监管难度增加。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监管政策的完善,互联网保险行业有望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同时,继续拓展市场。然而,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对保险产品的理解仍需进一步提高。

总体而言,互联网保险的便捷性和广泛覆盖吸引了大量消费者,但其背后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消费者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应保持警惕,确保自身权益不受损害。

推荐阅读  中国十年治沙3.65亿亩,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