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凌小蛰”的重生:野生动物保护的新篇章

央视网消息:雪豹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其生存状态反映了高原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水平。近日,青海西宁野生动物园成功救助了一只受伤的雪豹,名为“凌小蛰”,其康复进展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几天前,“凌小蛰”刚刚搬入新家,引发广泛关注。
记者马雅慧在青海省西宁市野生动物园报道,这里是公众近距离接触雪豹的重要窗口。“凌小蛰”目前在雪豹馆内与游客互动,这是它首次在动物园见到游客。从监控画面中可以看到,“凌小蛰”对新环境适应良好,时而舔舐冰块,时而四脚朝天玩耍。正值暑期,游客纷纷驻足拍照,线上也有许多网友通过网络关注它的成长。
“凌小蛰”的救助历程
“凌小蛰”最初是在今年3月于青海玉树治多县野外被发现的,当时它濒临死亡。被发现时,它只有六个月大,体重不足10公斤,无法站立,并伴有低温脱水、颈椎胸椎损伤等严重症状。救护人员立即展开抢救,并将其康复视频上传网络,引发广泛关注。
关于名字的由来,“凌小蛰”的“凌”字象征冰雪,与雪豹的气质相符,同时也寓意跨越生命的坎坷。名字的第二个字“蛰”则来源于它被救护时的节气——惊蛰。
康复与未来
经过四个月的精心救治,“凌小蛰”的体重已从发现时的19.4斤增长到40多斤,身体状况良好。从首次抬头到自主进食,再到如今能跑会跳,它的运动能力和野性正在逐步恢复。然而,专家表示,由于神经损伤难以完全治愈,加之其未学会野外生存技能,“凌小蛰”不具备放归自然的条件。
“凌小蛰”的神经受损难以完全治愈,未学会野外生存技能,无法放归自然。”
青海的生态保护新突破
青海作为三江之源,生态地位极其重要。近年来,青海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救助受伤雪豹,还通过建立国家公园等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在雪豹监测、个体卫星追踪、栖息地评估等方面实现突破。当地牧民也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
目前,青海的雪豹数量已超过1200只,预计随着保护措施的完善,种群规模将继续扩大。
青海的努力不仅体现在“凌小蛰”的救助上,更在于整体生态保护的提升。随着更多保护举措的实施,青海的生态环境将更加健康,雪豹种群也将迎来更光明的未来。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