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 月, 2025

雪豹“凌小蛰”的重生:野生动物保护的新里程碑

unnamed-file-21

央视网消息:雪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青藏高原的旗舰物种,其生存状态标志着高原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水平。近日,青海西宁野生动物园成功救助了一只受伤的雪豹,名叫“凌小蛰”。它的救助和康复过程牵动着许多人的心。几天前,“凌小蛰”刚刚搬入了新家。

记者马雅慧来到青海省西宁市野生动物园,这里是公众近距离接触“雪山之王”雪豹的重要窗口。此刻,备受数万网友关注的“凌小蛰”就在雪豹馆。上周四,“凌小蛰”才从兽医院的康复场被转运至此,通过玻璃可以看到它正在与游客互动,这是“凌小蛰”首次在动物园见到游客。

从濒临死亡到康复

“凌小蛰”如今能跑能跳,但它被发现时几乎濒临死亡。今年3月,青海玉树治多县的管护员在野外发现了这只小雪豹,并将其送至救护中心。当时它仅六个月大,体重不足10公斤,无法站立,还伴有低温脱水和颈椎胸椎损伤等症状。救护人员立即展开抢救,并将康复视频上传至网络,使“凌小蛰”迅速成为关注焦点。

名字的由来

许多人好奇“凌小蛰”名字的由来。根据救护中心的惯例,救助的雪豹均以“凌”为姓,寓意冰雪,与雪豹的气质相符。同时,“凌”也有“跨越”的含义,象征着救护人员希望雪豹能跨过生命的坎坷,恢复健康。名字的第二个字通常取自被救护时最接近的节气。“凌小蛰”在惊蛰当天被送至救护中心,因此得名。

科学的康复计划

经过四个多月的救治,“凌小蛰”身体状况显著改善。除了治疗,救护人员还为其制定了科学的营养食谱,每周的饮食方案各不相同,包括不同部位的羊肉、新鲜的兔肉和鸽子肉。核磁共振检查后,救护人员开始对“凌小蛰”进行后续康复训练,并为其打造了专属的康复隔离场。如今,它已被转运至活动面积更大、通风性更好的康复场地,以进一步恢复肌肉力量和运动能力。

“凌小蛰”的体重已从发现时的19.4斤增长到40多斤,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逐步恢复。

未来的挑战与希望

尽管“凌小蛰”在康复过程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专家表示,由于其神经受损难以完全治愈,加之受伤时年龄太小,未能学会野外生存技能,即便康复后也不具备放归自然的条件。

青海作为三江之源,生态地位极其重要。长期以来,青海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救助受伤的雪豹,还通过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在雪豹监测调查、个体卫星追踪研究和栖息地评估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当地牧民也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目前,青海的雪豹数量已超过1200只,随着保护措施的不断完善,雪豹种群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推荐阅读  上海蝉灾引热议:山东人急盼夏日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