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臭氧层或致地球更热:研究揭示潜在副作用

研究人员近日警告称,尽管全球努力修复臭氧层,预计到2050年,臭氧将成为仅次于二氧化碳的全球变暖驱动因素。这一预测可能抵消禁用氟氯烃(CFCs)带来的诸多益处。
臭氧层的修复是为了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有害紫外线辐射。然而,臭氧同时也是一种温室气体,会将热量困在大气中。随着含氯氟烃等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被禁用,这道防护层正在逐步恢复。但研究人员指出,当臭氧层反弹与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叠加时,其造成的变暖效应将比此前的预估高出40%。
研究结果与预测
由雷丁大学牵头的研究显示,从2015年至2050年,臭氧将导致地球表面每平方米额外截留0.27瓦的能量。到本世纪中叶,臭氧将成为第二大变暖诱因,仅次于二氧化碳,后者会造成每平方米1.75瓦的额外变暖效应。
研究负责人比尔・柯林斯教授解释道:“各国持续禁用含氯氟烃(CFCs)和含氢氯氟烃(HCFCs)这类破坏地球臭氧层的化学物质,这一举措本身是正确的。但我们发现,尽管此举有助于修复具有防护作用的臭氧层,其带来的地球变暖效应却超出了我们最初的预期。”
臭氧层修复的复杂影响
该研究于8月21日发表在《大气化学与物理》期刊上,研究团队通过计算机模型模拟了本世纪中叶大气的变化情况。模型分析基于“空气污染管控措施落实力度较低,但各国严格遵循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要求,逐步淘汰含氯氟烃和含氢氯氟烃”的场景。
研究结果表明,停止生产含氯氟烃和含氢氯氟烃对气候的积极影响比此前计算的要小。含氯氟烃和含氢氯氟烃本身属于温室气体,会导致地球变暖。各国禁用它们原本是为了保护臭氧层,同时也期望这能助力应对气候变化。然而,随着臭氧层不断修复,其引发的变暖效应会抵消掉“清除含氯氟烃和含氢氯氟烃”所带来的大部分气候益处。
政策调整与未来展望
尽管各国可通过减少空气污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近地面臭氧的形成,但无论空气质量政策如何调整,未来数十年内臭氧层仍将持续修复,由此引发的变暖效应难以避免。
保护臭氧层对人类健康和预防皮肤癌至关重要,因为其能阻挡对动植物有害的紫外线辐射。然而,这项研究也表明,气候政策需进一步更新,将臭氧更强的变暖效应纳入考量。
“臭氧的变暖效应比我们预期的更为显著,需要在未来的气候政策中给予更多关注。”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愈加严峻,各国在制定和调整政策时,需全面考虑臭氧层修复带来的复杂影响,以确保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气候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