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探討資訊共享以識別高危照顧者

深水埗早前發生倫常命案,一名有精神病記錄的女子涉嫌謀殺母親及弟弟被捕。此事件引發社會對高危照顧者的關注。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指出,香港有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名照顧者,如何識別並接觸這些高危人士,使他們願意接受政府服務,是一項正在建構中的挑戰。
林正財在本台節目《星期六問責》中表示,當局正考慮和試驗不同方案,希望通過資訊共享或利用更多科技來識別這些群體。他強調,因涉及私隱問題,需與市民多討論,以便在提供不同服務的政府部門之間實現資料互通,從而協助識別高危人士。
資訊共享的挑戰與機遇
目前,社會福利署提供多項服務,包括家庭及長者服務、精神復元人士或智障人士復康服務等。這些服務加上醫療、房屋及經濟援助,可能涉及十多、二十個不同政府部門或單位。如何利用這些數據來識別高危照顧者,以及數據能否互通,都是需要深入討論的問題。
林正財指出,在實際推行時會涉及技術性問題,因為服務者簽署的同意書中,對數據使用的定義較狹窄。政府正在與私隱專員討論有關議題,以期在保障私隱的同時,實現有效的資訊共享。
專家意見與國際經驗
專家認為,香港可借鑒其他國家在資訊共享方面的經驗。例如,新加坡和英國在數據共享和隱私保護之間取得了平衡,這些國家的經驗或許能為香港提供有益的參考。
“資訊共享不僅能提高服務效率,也能及早識別並支援高危群體。”——社會政策專家張教授
張教授指出,資訊共享的成功實施需要多方合作,包括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和社區團體。他強調,透明度和信任是推動這一進程的關鍵。
未來展望與可能影響
隨著技術的進步,資訊共享的潛力將進一步擴大。政府若能在保障私隱的前提下實現數據互通,將有助於提升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然而,資訊共享的推行也可能引發市民對私隱的擔憂。如何在推動政策的同時,消除市民的疑慮,將是政府面臨的重要挑戰。
總之,如何識別並支援高危照顧者是一項複雜的社會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未來,隨著相關政策的進一步推進,香港有望在這一領域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