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8 月, 2025

香港首宗基孔肯雅熱病例出現 衞生防護中心稱毋須過份擔心

unnamed-file-42

香港出現了今年首宗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一名12歲男童在上月中曾前往佛山市順德區兩週,期間在戶外被蚊叮咬。目前,這名男童的情況穩定。衞生防護中心表示,正值暑假,加上廣東是熱門外遊地點,輸入個案的出現屬於預期之內。基孔肯雅熱在香港發展成風土病的機會極低,大部分患者的病徵輕微,市民毋須過份擔心。

基孔肯雅熱的背景與傳播

基孔肯雅熱是一種由蚊子傳播的病毒性疾病,主要症狀包括發燒和關節疼痛。這種疾病最早於1952年在坦桑尼亞被發現,隨後在非洲、亞洲和印度次大陸等地區流行。近年來,由於全球旅行的增加,基孔肯雅熱的輸入個案在世界多地出現。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基孔肯雅熱的病徵通常在被感染蚊子叮咬後4至8天出現,雖然大多數患者的症狀較輕,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長期的關節疼痛。

專家意見與防護措施

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專家李教授指出,基孔肯雅熱在香港流行的機會極低,因為香港並非該病毒的自然棲息地。然而,他建議市民在前往疫區旅行時,應採取適當的防蚊措施,如使用蚊怕水和穿著長袖衣物。

「市民應保持警覺,但不必過於擔心。基孔肯雅熱的病徵通常較輕,且香港的醫療系統能夠有效應對這類輸入性疾病。」— 李教授

衞生防護中心也強調,市民應注意環境衛生,避免積水,以減少蚊蟲滋生的可能性。

歷史與未來展望

香港過去曾出現過基孔肯雅熱的輸入個案,但從未發展成大規模流行。這與香港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及公共衛生措施密切相關。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旅行的增加,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類似的輸入性疾病個案。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的數據,香港每年處理的輸入性疾病個案數量在逐年增加,這反映了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同時,這也促使公共衛生機構加強監測和應對能力。

展望未來,專家建議政府應加強與鄰近地區的合作,分享疾病監測數據和防控經驗,以更好地應對跨境健康威脅。

總體而言,基孔肯雅熱在香港的出現提醒我們,全球化背景下的疾病傳播風險不容忽視。市民應保持警惕,並遵循公共衛生建議,以保障自身健康。

推荐阅读  港九大队志在香港书展受热捧,抗战胜利80周年引发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