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 月, 2025

无锡斗山遗址:长江下游最早史前城址揭示中华文明新篇章

unnamed-file-1266

无锡斗山遗址被确认是长江下游迄今发现的最早史前城址,这一重大发现于9月25日由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专家们在“斗山遗址考古现场专家论证会”上一致认为,这一遗址属于马家浜文化时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对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意义重大。

斗山遗址的发现始于2023年无锡市新锡快速路新建工程的“考古前置”工作中。2024年7月,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国家文物局的要求下,联合多家考古机构展开了大规模发掘。截至目前,发掘面积已达16000平方米,出土文物近1800件,涵盖多个历史时期。

马家浜文化时期城址的重大发现

此次考古发掘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在遗址西北部发现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三条壕沟和两道墙。“外墙和壕沟揭示近70米长,内墙和壕沟揭示近50米,初步推测遗址存在史前城址的可能。”斗山遗址发掘现场负责人葛昕炜表示,考古队对遗址周边进行了重点勘探,发现了更多墙和壕沟遗迹。

“根据发掘和勘探情况,斗山遗址存在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城址;从壕沟和墙体内出土陶片来看,当属马家浜文化。碳十四测年也表明壕沟年代不晚于距今6000年。”

对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的影响

此前,长江下游地区明确的史前城址仅有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斗山遗址的发现将该区域史前城址的年代推进到距今6000年,为研究马家浜文化社会形态、生产力水平提供了全新材料。

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斗山遗址发掘总领队周润垦指出,遗址中部发现了集中分布的140多座崧泽文化墓葬,出土的随葬品种类丰富,反映出崧泽文化中晚期的社会复杂性。

未来的考古研究方向

专家们在论证会上确认,斗山遗址中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内外墙和三道壕沟层位关系清晰,是长江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尽管目前已基本确认马家浜时期内城范围,但外城形态、内外城是否同时存在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未来,考古队将制定中长期规划,加强多学科合作,持续开展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力求更加系统、全面地揭示斗山遗址的内涵和价值。

此次发现不仅为长江下游的史前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推荐阅读  红色沃土筑长城:传承与创新的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