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1 月, 2025

特朗普亚洲之行:印太战略与外交博弈

unnamed-file-37

一直以来,印太地区被视为美国政府的优先事务,因为中国是美国的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特朗普和拜登都在推动战略重心向亚洲转移。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于2019年提出了“自由开放的印太”原则。然而,特朗普在第二个任期内的举措却让人感到困惑。

一方面,特朗普政府试图延续这一外交策略。2025年3月至5月间,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两次访问印太地区,访问了菲律宾和日本,并出席了在新加坡举行的香格里拉对话。在会上,他重申美国将“以实力实现和平”,并称印太是美国的“首要战略战区”。

另一方面,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持续加码,不仅针对中国,还对准了美国的传统盟友,包括东南亚国家和印度。对于这位常常发表大胆言论的美国总统来说,或许仔细衡量他的行动比他说的话更为重要。如果说特朗普政府至今尚未提出明确的印太战略,此次亚洲之行无疑将释放出最明显的信号。

东南亚的外交平衡

10月26日,特朗普“闪电式”出席东盟峰会,并主持了柬埔寨与泰国之间的“和解仪式”,高调称之为“吉隆坡和平协议”,宣称这是迈向和平的巨大进步。特朗普自称通过威胁取消两国的关税优惠迫使双方停火。

然而,这份名为《实现和平》(Delivering Peace)的协议目前仅是一份“联合声明”,其中列出了柬泰双方须履行的四项条件,协议的执行将由东盟观察员监督。泰国并未承诺重新开放与柬埔寨的陆地边境,泰国外交部表示,只有在声明中的措施落实后,才会释放18名柬埔寨战俘。

“吉隆坡和平协议”的实际意义相当有限。

关税方面,美国确认对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征收19%的关税税率,只有新加坡例外,对其出口产品仅征收10%关税,条件是它们必须为美国产品提供免税准入。

与此同时,美国和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四国签署了新的“互惠贸易框架协议”。越南部分商品有望免关税,其他国家也争取到了部分商品免税。迫于美国的压力,越南签署的采购承诺涵盖总值约109亿美元的美国产航空与农产品,泰国则承诺每年进口价值逾260亿美元的美国产农产品、能源与航空设备。

日本:美国的“最强盟友”

本周二,特朗普正式开启对日本的访问。上任仅一周的新首相高市早苗希望开启“日美关系的新黄金时代”,尤其是在中国军事力量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深化两国合作。

贸易方面,日美两国在今年夏天已达成贸易妥协,但仍有若干问题悬而未决。美国在9月中旬将日本汽车的总体关税降至15%,但日本汽车制造商仍认为这一税率过高。此外,东京承诺在美国境内投资5500亿美元,两国将加强在能源方面的合作。

周二,美国与日本签署了一份旨在“保障”稀土与关键矿产供应的框架协议,内容包括加强合作与财政支持,共同对抗中国的垄断。特朗普还与高市一同登上停靠在东京外海的美国航母“乔治·华盛顿”号,宣布已批准向日本自卫队交付首批F-35战机配套导弹。

韩国的艰难抉择

和日本一样,韩国总统李在明也用尽一切手段投其所好,但与特朗普的谈判似乎并没有那么顺利。双方最终敲定,对彼此汽车征收的关税降至15%,以及韩国在美国投资3500亿美元的计划。

然而,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因为特朗普希望3500亿美元的投资以现金为主,但为了本国的金融市场安全,李在明一直未能同意。此外,韩国也必须要考虑“站队”美国的代价,毕竟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最后,特朗普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双方就稀土、大豆以及和芬太尼相关的部分关税达成协议。特朗普宣布将于明年4月访问中国,并邀请习近平访问美国。特朗普表示,双方并未讨论台湾问题。

在防务方面,特朗普要求美国盟友加强军费开支,作为继续享受美国安全保护的前提,尤其是驻有约6万美军的日本。日本国防部长在特朗普结束日本之行的第二天确认加快军费开支,目标是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至于韩国,李在明承诺最迟到2035年将国防开支增至GDP的3.5%。

由此可见,美国依然需要中国这个贸易伙伴,为了达成贸易协议,特朗普或许不会就台湾问题对中国施压,但却四处加强稀土合作,并要求各国增加国防开支。可见美国长期目标依然是联合多个国家,尤其是日韩对抗中国在印太的影响。

推荐阅读  亚太市场强劲反弹,亚太精选ETF半日上涨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