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治招牌的風險與挑戰:國際認同的困境

第八十屆聯合國大會於2025年9月9日開議,總辯論於9月23日至27日及29日舉行。在此期間,我國駐紐約經文處為呼籲國際社會接納「台灣」,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宣傳活動。這些活動包括在紐約特色的計程車電子看板和行動宣傳車上播放動畫短片廣告,並以「與台灣一起拼(Chip in with Taiwan)」為推案標語。
外交部長林佳龍於9月28日的「尋找台灣#FindingTAIWAN」全球徵片競賽頒獎典禮上表示:「有人想要讓台灣從地球上消失,但世界讓台灣無所不在。」然而,立法院預算中心指出,過去五年我國邦交國數量減少至12個,國際組織的聲援國家數量亦未顯著增長。儘管如此,115年度外交部主管預算編列415億元,較114年度追加預算前增列109.2億元,增幅超過35.7%。
外交策略的成效與質疑
預算中心對此提出質疑,認為過往外交預算的增加未能轉化為國際承認度與實質支持。建議外交部以更專業的心態規劃政策與評估預算,避免將經費用於華而不實的「大外內宣」。自民進黨執政以來,「Taiwan」逐漸取代「Republic of China」成為對內、外宣傳的主體招牌,然而這一策略的成效並未如官方宣傳所言,反而陷入諸多潛在風險。
內部矛盾與分化
對內,高舉「台灣」為政治招牌已造成國家內部的矛盾與分化,包括憲政認同混淆。雖然對內無法正式修改憲法,但對外卻持續以「台灣」作為唯一國名,形成政治語言與憲政制度的矛盾,不僅引發法律、民意爭議,還削弱憲政體系的連貫性與正當性。
尤其在賴清德上任後,展現更為強硬與排他的態度,特別是在兩岸論述與內部政治上,以「台灣」偷渡「中華民國」。對內,以「團結台灣」之名進行排他式統治,將「親中」與「賣台」畫上等號,削弱了兩岸之間的理性對話空間。
國際認同的挑戰
對外,刻意迴避「中華民國」,高舉「台灣」,造成在國際上的主權論述缺乏堅實憲政的法律基礎。國際社會質疑,以「台灣」為國家名稱與我國的律法體制矛盾,難以理解我國內部朝野的國家定位與政治目標,因而對我國的支持普遍保持觀望。
尤其在全球戰略格局下,美國、日本、歐盟等主要大國更傾向維持區域穩定而非激化衝突,基於自身國家利益,仍然堅持「一中政策」,不承認「台灣是主權國家」。賴政府意圖以「台灣」為招牌擺脫「中華民國」,在國際上闖出一片天地,但成效有限,反而深陷「無門而入」的外交困境。
未來的方向與建議
外交治理不是語言操弄比賽,而是實力博弈與協商。以世界衛生大會(WHA)為例,我國曾於2009年至2016年以「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名義獲邀觀察員身分參與,這是在兩岸關係緩和及中共當局的默許下達成的結果。
賴政府應審慎思考:回歸對內以「中華民國」、對外以「中華台北」為名的政治敘事,強化民主治理、透明法治與國際合作實績。尤其,務要優先改善兩岸關係。否則,無論是對內或對外,持續強硬高舉「台灣」為政治招牌只會造成「內憂外患」,民進黨極有可能是「讓中華民國從地球上消失」的元凶。
作者為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