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抗戰歷史:電影揭示兩岸關係的深層聯繫

大罷免的失敗並不令人意外,反而讓人深刻體會到,政治是一時的,歷史才是永遠的。今年是對日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台灣光復80周年。儘管賴清德總統用「終戰」兩個字悄然帶過,但這並不能消解重大歷史紀念的意義。
最遺憾的是,長年以來,反共與反中政客刻意在台灣造就的「史盲」,如今已進一步演變為「史茫」。很多人在問,中國抗戰與台灣何干?這個小問題,折射出台灣政治與社會不自知的內心矛盾:一方面覺得對岸中共憑什麼紀念抗戰,另一方面又認為台灣非中國,是苦情悲哀的「戰敗者」。
電影揭示的歷史真相
前一個星期,筆者兩度奔波,只為看兩部電影。一部是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的劇情片《南京照相館》,另一部是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講述日本貨輪遭美國魚雷擊沉後,中國漁民冒險救人的故事。在台灣嚴格的陸片管制政策下,這兩部作品至少到目前為止,都還看不到在台灣上映的可能。
《南京照相館》在中國大陸口碑極佳,或許是因為它跳脫了宏大敘事,從中國人、南京市民的角度,回顧88年前的浩劫與悲劇。電影中那位偷偷多洗一份照片的雇員,原來是南京郵局編號1213的郵差阿昌,「1213」正是南京淪陷的日子──1937年12月13日。
台灣影響力與兩岸合作
桃園電影節首映《里斯本丸沉沒》後,有觀眾提出了「中共刻意淡化抗戰史」的質疑,這是台灣部分群體長期的刻板印象。在場的導演方勵,用自己的經歷與作品為例,巧妙地化解了如此心結。他指出,《里斯本丸沉沒》內容呈現國軍一級上將顧祝同簽字的軍事通行證,並未受到陸方的刁難或反對。
值得一提的是,《里斯本丸沉沒》的動畫特效由台灣高雄「兔將」團隊製作,兩岸跨海攜手將被塵封的歷史重見天日。
歷史的警示與當代意義
導演方勵強調,《里斯本丸沉沒》的主軸不是戰爭,而是其中的「人」,所有戰爭都是人類文明的倒退。「我們一般老百姓都是受害者,內心都是極其反感。日本老百姓一樣都是受害者。都是利益集團、政治資本集團發動戰爭,他們才是萬惡之源。」
這些電影反映出普世的人性與情感,也突顯大家都討厭戰爭,珍惜和平。在台灣政客拚命清洗歷史記憶、洗滌人心的過程中,這兩部無法在台灣上映的影片,無形中替台灣和兩岸守護了歷史火種。
結語:面向未來的歷史反思
回到「抗戰誰打的」這個問題上,當台灣執政者帶著民眾一起拋棄自身歷史時,「搶奪話語權」自然成了自欺欺人的偽命題。站在歷史的江河上,爭執哪個政黨、哪個領導人帶領抗戰,無疑等於掩蓋了人民百姓、不分你我保家衛國的犧牲奉獻,也遺忘了本應一體的民族視野。
影評家焦雄屏指出,當今年輕人對抗戰的觀念已經相當模糊,大陸這幾部電影作品,顯然用搶救歷史的概念來作紀念。這些影片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警示,提醒我們珍惜和平,避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