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年创新融合两岸元素,打造新式沙县小吃

中新社福建三明10月8日电 题:“80后”台青融两岸元素塑新式沙县小吃 作者 雷朝良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福建省三明市的沙县小吃文化城迎来了客流高峰。在文化城内经营餐馆的“80后”台湾青年黄昱皓特意加派人手,以便更好地服务顾客。
沙县素有“中国小吃之乡”的美誉。自20世纪80年代起,沙县人开始制作和售卖小吃,拌面、扁肉等因价格亲民、风味独特而广受欢迎。如今,沙县小吃已遍布全球79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门店达238家。
台湾青年的创新之路
黄昱皓第一次品尝沙县小吃是在2000年到厦门探亲时。他回忆道:“那时的沙县拌面非常便宜,花生酱醇香浓郁,令人回味无穷。”
受沙县小吃文化魅力和发展前景吸引,黄昱皓于2023年年底到沙县创办餐厅“闽台客栈”,致力于打造融合两岸元素的新式沙县小吃。
融合茶文化与小吃
考虑到福建茶文化浓郁,黄昱皓将茶道与小吃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沙县小吃茶餐厅”。他通过“围炉煮茶+水晶烧卖、金包银”等方式实现茶食融合。
在产品创新上,他融合沙县小吃与台湾美食的精髓,推出了花生酱凤梨酥、花生酱蛋卷、花生酱盖碗冰淇淋等“跨界”产品,并计划在今年的沙县小吃文化节上推出沙县板鸭绿豆椪,进一步丰富闽台美食体验。
迎合新消费趋势
黄昱皓关注到“I人经济”(I人代表内向型性格特质)的兴起,创设“I人餐厅”,设单人卡座,为年轻消费者提供独立用餐空间,刚问世时一座难求。
“00后”女孩邓涵韵是店里的常客,她说:“一人一间,想吃啥就点啥,价格也很实惠。”
政策支持与未来展望
创业初期,黄昱皓得到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相关部门不仅减免了部分租金,还积极帮助对接相关资源,带他走访多家食品加工企业,寻找合适的供应商。
在大陆生活多年,黄昱皓深切感受到这里的积极变化:城市规划日益科学,政府服务与时俱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如今,他的家人也一同来到沙县生活,共享两岸融合带来的发展机遇。
未来,黄昱皓希望借助沙县小吃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将自己经营的餐厅向连锁品牌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