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公務員不調薪引發輿論風暴,政府財政壓力成主因

生活中心/楊惟甯報導
行政院會於21日通過2026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確定明年軍公教人員不調薪。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過去四年軍公教已三度加薪,累積漲幅達11.4%。由於中央財源緊縮,明年需舉債近4000億元,若再加薪恐引發「社會觀感不佳」。此言一出,引發網友不滿,Dcard與PTT上充滿批評聲浪,指責政府推卸責任,忽視基層困境。
財政壓力與政策考量
卓榮泰指出,今年《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法後,中央需額外撥付4165億元給地方,進一步加劇財源緊縮。此外,美國對台徵收20%對等關稅,傳統產業面臨挑戰,政府需投入大量資源扶植。在如此財政壓力下,難以增加軍公教加薪的經費。
「一旦大幅增加軍公教待遇,恐引發社會觀感不佳。」——卓榮泰
軍人待遇加薪的例外
儘管如此,立法院今年已三讀通過《軍人待遇條例》修正案,明定自2026年元旦起,志願役官兵每月齊頭式加給提高至3萬元,二等兵起薪將達5萬7千元。相關經費已於今年追加預算編列,明年也會如實納入,因此不受此次「不加薪」決策影響。
這一例外政策進一步激起公教人員的不滿,許多人質疑:「為何軍人能加薪,而公務員卻不行?」
社會反響與基層困境
此番言論在PTT與Dcard上引發激烈討論,許多公職人員抨擊政府:「原來調不調薪是看社會觀感?」、「調薪不過跟上物價而已,講得跟天大的恩惠一樣」。
「勞工最低工資都快追上來了,誰還願意考公職?」
不少基層公務員抱怨新進薪水不到4萬元,並指出公務員缺額難以填補,許多人考試錄取後直接放棄報到。
未來展望與政策挑戰
這次不調薪政策引發的輿論風暴,凸顯政府在財政壓力下的政策困境。未來,如何在維持財政穩定的同時,兼顧基層公務員的生活需求,將是政府面臨的重大挑戰。
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政府或需重新評估其財政政策,以確保公共服務的持續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