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11 月, 2025

台日海洋安全合作:從灰區戰略到多軸化發展

unnamed-file-580

2025年11月15日,於東海大學社會科學院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迎向變動時代:臺日關係在科技、安全、海洋與永續中的新發展」吸引了來自台灣、印度、日本等多國的70餘位專家學者。會議重點討論台日關係、海洋安全與印太局勢,並強調這些議題在國家戰略中的重要性。

本次大會由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王宏仁與東海大學政治系主任張峻豪教授主持,出席的貴賓包括外交部次長葛葆萱、大陸委員會副主委沈有忠、海洋委員會海巡署艦隊分署長黃宣凱,以及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新聞文化部部長荒木直哉等人。這反映了學會對日本與印太議題的高度重視與研究努力。

台日關係的多層次升級

會議中,外交部次長葛葆萱發表了題為「總合外交與臺日關係的展望」的主題演講。他利用最新資料與數據,說明近年來台日關係在經貿、科技安全、海洋合作與社會交流等領域的全面升級。

林佳龍部長也透過視訊強調台灣推動的「總合外交」與「三鏈戰略」(安全鏈、經濟鏈、價值鏈),這些策略為深化台日合作提供了重要架構。

灰區戰略的跨領域挑戰

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林加彬等人提出了〈台、日應對印太灰區挑戰之強化海上保安合作芻議〉,以東沙、東海、黃海三大海域為案例,分析海洋安全的多種行政作法與法律行動的可行性。

中興大學日、韓總和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金士懿博士在評論中指出,灰區戰略正呈現跨領域外溢效應,安全議題已不再侷限於海上對峙,而是向能源、海纜與海上固定裝置基礎設施等層面延伸。

「灰區戰略呈現跨區域外溢現象,使海上安全治理不再停留在單一領域。台、日合作可以在海洋、氣候與能源之間建立更具韌性的三軸架構。」——金士懿博士

未來的多軸化合作

金士懿博士強調,隨著印太局勢進入高度連動時代,海洋治理與氣候政策、能源安全與永續等議題已彼此交織。未來台日可透過議題型合作(plurilateralism),以回應多層次的風險。

他指出,國際海洋法層面上,台日仍具備一定的協議空間,可透過程序性主張、AI技術協同資訊透明化及跨部門合作提升應對能力。例如黃海的「暫定措施水域」是根據2001年簽訂的《中韓漁業協定》所設立,旨在臨時管理兩國重疊的專屬經濟區主張。

年會在熱烈討論中順利結束,學者普遍認為,只有強化跨領域合作,才能因應未來挑戰。這次會議不僅深化了台日合作的可能性,也為印太地區的穩定與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

推荐阅读  海南热带雨林旗舰物种复苏:从濒危到希望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