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9 月, 2025

台美聯合艦隊構想:AI供應鏈戰略與地緣政治挑戰

featured-lonnews-com

SEMICON Taiwan國際半導體展即將於10日登場,外交部於9日下午聯合DSET、CIER及SEMI舉辦「2025 半導體與地緣政治論壇:探索供應鏈韌性與策略新局」。來自美國、日本、歐洲、非洲、越南等8個國家及地區的講者齊聚一堂,深入剖析各國與台灣的半導體供應鏈合作,及在全球戰略重整下的挑戰與機會。

論壇邀請了三名半導體與地緣政治重要專書作者,包括《造光者》作者馬克‧海因克、《半導體日本地緣政治學》作者太田泰彥,以及《晶三角》共同作者黃漢森。外交部表示,此次論壇是首次與多方合作舉辦,彰顯台灣在地緣政治動盪下於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戰略地位。

台美聯合艦隊構想與AI產業鏈角色

在論壇開幕致詞中,林佳龍強調台美應攜手在AI晶片、模型與應用上打造「聯合艦隊」,以助美國保持領先地位,同時讓台灣企業善用美國市場、技術與資金,壯大民主供應鏈並提升經濟韌性。林佳龍指出,台灣在AI產業鏈中扮演關鍵角色,從晶片製造、封測、伺服器組裝到資料中心建置,無不重要。

他提到,美國的「Stargate計畫」、輝達與蘋果的鉅額投資,以及Google、亞馬遜、Meta、微軟的AI布局,台灣都是不可或缺的夥伴。展望未來,外交部將持續推動總合外交,結合SEMI、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等力量,組建「新雁行國際聯合艦隊」,引領台灣走向世界。

地緣政治挑戰與全球合作網絡

隨著地緣政治越來越顛簸,林佳龍指出,中國正利用人工智慧科技拓展威權影響力,而AI將驅動世界發展。歐洲、日本和美國相繼推出AI行動計畫,而台灣行政院也推出十大AI基礎設施,聚焦智慧應用關鍵技術及基礎設施。

林佳龍強調,AI攸關國家安全及人民福祉,是能形塑未來的策略性資源。只有與台灣合作,自由世界才能建立可信任的供應鏈,這是推進AI發展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區域結盟與多元合作策略

論壇中,與會講者分析美中科技競爭的新局勢,探討台灣如何確保供應鏈安全,並深化與民主盟國的合作。講者們強調區域結盟的重要性,指出區域安全與供應鏈政策已密不可分。

外交部轉述,現有架構如「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AUKUS)未來可望延伸至新興科技合作。台日等盟國應共同推動「拒止式嚇阻」戰略,以應對中國經濟脅迫。與會講者認為,未來產業將走向多元、互補且具韌性的全球合作網絡,民主國家間更須共同合作。

非洲與越南的角色及台灣的優勢

與會講者提到,非洲正由原料供應轉向精煉、設計與組裝,並期待藉助台灣的培訓與技術移轉加速轉型。越南則憑藉理工人才與政治穩定,成為三星、蘋果、英特爾與輝達的重要基地。

太田泰彥在論壇中指出,日本半導體政策非常清楚,就是要在國內能生產,而川普也知道美國需要半導體生產能量。即便是友盟國家,仍會有競爭。他舉例,輝達設計的晶片交給台積電生產,其中還要有SK海力士的記憶體,SK海力士則有日本材料及機械公司協助。企業要採取跨國合作策略,重點是信任。

台灣以完整的發展模式與高度韌性,有望成為推動安全、可靠且具民主價值的全球供應鏈核心樞紐。這一構想不僅顯示出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也為未來的國際合作提供了新的視角。

推荐阅读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引发全球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