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10 月, 2025

太魯閣封園爭議:前政委張景森呼籲合理管理

unnamed-file-895

記者盧素梅/台北報導 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因立霧溪燕子口附近形成堰塞湖而下令封園,這一決策引發了廣泛的社會討論。知名登山攝影師雪羊批評此舉過於蠻橫,未考慮比例原則,隨即在網絡上掀起論戰。對此,行政院前政務委員張景森表示,全面封園的措施確實過當,呼籲內政部不要再強硬堅持。

張景森在社交媒體上發表看法,指出這次封園事件引起的爭議不小。他認為,封園的範圍過於廣泛,應採取局部封園的方式,根據災情進行分區管理,這樣的做法更為合宜。

背景與爭議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封園決策,源於立霧溪燕子口附近的堰塞湖形成,這一突發事件使得管理處出於安全考量而採取了全面封園的措施。然而,這一決策被批評者認為是「地圖炮式」的反應,過於謹慎。

雪羊以「連中共也不會幹這種骯髒事」來形容封園決策,雖然語氣激烈,但他事後也公開道歉,表示用語過火。張景森指出,雪羊的言論並非對中共的讚美,而是反映其對中共的不認同。

專家意見與社會反應

張景森強調,雪羊作為山友與社群意見領袖,有權對公共政策提出批評。他的質疑基於誠懇的希望,並非無的放矢。從專業登山或環境管理的角度看,這次的封園範圍確實值得商榷。

「防災要謹慎,行政要合理,有錯改就好,無需硬拗。」——張景森

張景森還提到,社會應該對誠懇專業的發言保持寬容,並正面看待這些批評。他呼籲相關部門在處理類似事件時,應更為靈活與合理。

歷史與未來展望

類似的封園爭議並非首次出現。過去,台灣在面對自然災害時,常有過度謹慎的行政反應。這種「寧可多防」的文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公眾安全,但也引發了對行政效率和合理性的質疑。

張景森最後提到,這場風波提醒我們,在防災管理上,應該謹慎但不過度。行政決策需要考慮到多方意見,並在合理的基礎上進行調整。

他還舉例指出,台北市陽明山中正山上大屯南峰的步道已封閉近20年,至善路旁的聖人瀑布風景區也封閉超過30年,這些長期封閉的措施是否仍有必要,值得重新審視。

未來,如何在安全與開放之間取得平衡,將是台灣在環境管理上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推荐阅读  台灣立委提議引入鞭刑打擊詐騙,醫界質疑健保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