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8 月, 2025

台積電、英特爾、三星:埃米時代半導體競賽全面解析

featured-lonnews-com

隨著全球對晶片運算效率的要求不斷提高,以及技術的持續進步,半導體製程節點正從2奈米(20Å)向更細微的1.6奈米、1.4奈米演進,這意味著「埃米時代」(Angstrom Era)的到來。在這一背景下,晶圓代工技術面臨極限製造的挑戰。台積電(TSMC)、英特爾(Intel)、三星(Samsung)這三大半導體巨頭已經展開新一輪的資本與技術競賽,從先進製程良率、產能布局、先進封裝到地緣政治和全球供應鏈掌控,各自制定了不同的應對策略。

台積電持續穩守龍頭,啟動台美日德四地先進製程部署,力爭2025年率先量產2奈米;英特爾則加速IDM 2.0戰略,企圖靠18A製程與Foveros封裝翻身;三星雖擁有3奈米GAA首發紀錄,但面臨良率與市場滲透挑戰的壓力。本文將深入解析這三強的策略進展與瓶頸,掌握埃米時代的產業戰局關鍵節奏。

台積電:技術領先與全球布局

在晶圓製程推進至2奈米以下的全球競賽中,台積電被普遍視為最有可能率先跨入「埃米時代」的晶片製造商。其在技術成熟度、量產時程、全球客戶信任度等層面均領先競爭對手,並已明確宣示將於2025年下半年量產2奈米製程。

台積電採取「台灣為本、全球布局」的雙軌策略。台灣仍是最關鍵的先進製程基地,N2、1.6奈米、1.4奈米等節點皆由新竹與台中科學園區的先進廠主導。預計2025年台灣產能將占全球約八成,即使2030年後略降至六成,仍將是全球核心供應樞紐。

此外,台積電也大舉強化先進封裝布局,以支撐AI、高效運算(HPC)與Chiplet等新型晶片架構的需求。旗下CoWoS封裝產能預計2025年底將達每月7萬至7.5萬片,2026年目標拉高至9.5萬片/月,成為目前全球最具規模的先進封裝生產平台之一。

英特爾:重返先進製程競賽

英特爾在先進製程競賽中一度落後,但隨著新任執行長陳立武於2025年接任後,戰略出現明顯調整。陳立武具備半導體、系統應用與亞洲市場豐富經驗,曾任職於微軟、思科、英飛凌與英特爾亞太地區高層。

目前英特爾押注於18A製程作為其進入埃米時代的技術跳板,預計2025年進入試產。該節點將首度整合自研的RibbonFET(GAA環繞閘極電晶體)與PowerVia(背面供電)兩項關鍵技術,以提升晶片運算效能與降低能耗。

然而,英特爾仍須面對技術良率不穩、客戶對其代工信任不足等挑戰。陳立武啟動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強化代工部門的組織與銷售能力,加速推動先進封裝投資,並重整內部製程驗證流程。

三星:技術領先但面臨市場挑戰

作為全球唯一同時具備記憶體、邏輯晶片與代工能力的全方位半導體廠商,三星在2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競賽中也不容忽視。早在2022年,三星便搶先宣布量產全球首款3奈米GAA晶片,技術上領先台積電一步。

然而,三星在市場實際接單與規模化量產表現上卻面臨良率偏低、產能利用不穩等瓶頸。三星正積極推動2奈米製程,並同步啟動更先進的1.4奈米製程開發,展現其對埃米製程持續投入的企圖心。

在先進封裝領域,三星也強化3D封裝、H-Cube、I-Cube等多元化後段解決方案,以因應高效能運算與小晶片模組趨勢。不過,業界普遍認為,三星在封裝設備投資與量產技術驗證方面,與台積電仍存在差距。

埃米時代的挑戰與未來展望

隨著晶圓製程正式邁入2奈米以下的埃米時代,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競爭邏輯也出現根本轉變。過去晶圓代工廠比的是誰能更快實現技術節點的突破,但如今,「製程技術+封裝整合+供應鏈完整度」才是影響客戶採用決策的三大關鍵要素。

此外,設備供應瓶頸、成本結構與資本支出壓力、以及高階半導體人才荒等問題,也成為各大廠商面臨的共同挑戰。推進埃米製程所需的核心設備極紫外光微影(EUV)與高數值孔徑EUV(High NA EUV)供應有限,這些都對各大廠商的技術進展形成制約。

總體而言,進入埃米時代的技術躍升絕非單點突破所能完成,三大巨頭皆需在設備協調、資本耐力、人才動員與政策環境四大戰場同步作戰。誰能最有效整合這四大關鍵資源,誰就有機會在未來3到5年內掌握2奈米以下製程的產業話語權。

推荐阅读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風險:胃痛三年竟是癌症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