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11 月, 2025

台幣被低估55%:台灣經濟風險與未來挑戰

featured-lonnews-com

台美關稅談判尚未有定論,近日傳出美方要求台灣投資金額介於韓國的3500億美元及日本的5500億美元之間,引發各界關注。儘管面臨關稅衝擊,台灣在人工智慧(AI)浪潮下,10月出口額上升至618億美元,首次突破600億美元,年增率高達49.7%。財政部預估全年出口有望創下連續26個月增長紀錄。

財經專家沈雲驄今日(14日)針對《經濟學人》最新一期聚焦「台灣病」的封面故事進行解讀。他指出,雖然這種「病」非絕症,但若不及時調整,絕不會自行好轉。《經濟學人》此次並非關注地緣政治,而是聚焦於台幣的經濟風險,並為此取名為「台灣病」(Taiwan Disease)或「福爾摩沙流感」(Formosan Flu)。

台幣被低估與出口激增

根據《經濟學人》的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台幣兌美元被低估了55%,是全球最被低估的貨幣之一。台灣晶片與伺服器在過去五年內出口暴增三倍,貿易順差達到史上新高。今年10月單月商品貿易順差達到226億美元,相當於年化計算的GDP占比31%。今年以來,台灣經常帳順差已擴大到GDP的16%,遠高於2010年代的10%。

「台幣不應那麼低!」

沈雲驄指出,台幣長期偏低對消費者不利,因為台灣經濟高度依賴進口食物、能源和生活用品,長期廉價的台幣造成台灣家庭購買力偏低。這也解釋了為何台灣勞工不滿,儘管自1998年以來勞動生產力翻了一倍,但薪資增長卻未能同步。

房地產與金融風險

台灣房價自1998年以來上漲了四倍,目前台北房價所得比中位數高達16倍,超過首爾、倫敦和紐約。最嚴重的是,台灣經常帳順差不斷擴大,外匯存底堆積如山,對台灣金融系統構成巨大風險。匯率一旦劇烈波動,保險業可能遭受致命損失,進而危及金融安全。

央行政策與未來挑戰

沈雲驄分析,台幣長期偏低的原因之一是出口業對政府的強大壓力,另一原因是央行非常擔心「荷蘭病」。《經濟學人》觀察到,台灣央行擁有特殊權力,長期透過大量印製台幣買進外匯資產,賺取豐厚收益,並定期上繳政府,成為重要財政來源之一。目前央行上繳盈餘約佔政府全年收入的6%,遠高於其他先進國家平均的0.4%。

「若央行真的『放手』,外匯存底理應時漲時跌。」

對於未來的風險,沈雲驄指出,若美元進一步貶值,將威脅台灣金融業的穩定。美國可能透過關稅或安全議題施壓台幣升值,而日韓中都已與美國政府達成協議,唯獨台灣尚未。

《經濟學人》總結,所謂的台灣病即央行為保護出口競爭力而人為壓低匯率,導致令人憂慮的經濟後遺症。台灣必須拆解這套過時的模式,央行應逐步放寬對匯率的控制。儘管轉型伴隨政治與金融風險,但可透過管控來化解。《經濟學人》建議台灣學習新加坡和中國,規劃匯率長期升值路徑,讓台灣民眾有機會直接享受出口奇蹟帶來的成果。

推荐阅读  港股短线冲高回落 AI板块引领市场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