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7 月, 2025

石刻发现引发秦汉历史新讨论:扎陵湖摩崖石刻的多重解读

unnamed-file-741

近日,青海玛多县扎陵湖北岸摩崖石刻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一发现由研究员仝涛带领的团队在田野调查中取得,然而,对于石刻文字的解读却引发了不同意见。陕西师范大学的葛承雍教授对仝涛的解读提出质疑,认为石刻的年代判断存在偏差。

这一石刻的发现不仅在学术界引发争论,还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石刻的命名、真实性及其历史背景成为讨论的焦点。葛承雍教授指出,研究古迹文物需要深刻理解其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不能轻易下结论。

青海历史与西海郡的考古发现

1995年,葛承雍教授受国家文物局委派,考察青海的丝绸之路申遗点。在考察中,西海郡故城的遗址成为重点之一。西海郡是汉代在青海地区设立的行政区,其遗址保存良好,出土了大量王莽时期的文物。

西汉中叶以前,青海大部分地区为羌人聚居地。汉武帝时期,汉朝开始对该地区进行军事和行政管理,设立了多个郡县。王莽时期,西海郡成为中原王朝对青海进行统治的象征。

石刻的历史背景与王莽时期的政治活动

石刻上的文字引发了关于其年代和背景的讨论。葛承雍教授认为,石刻可能并非来自秦始皇时期,而是王莽时期的产物。王莽在位期间,曾派遣使者宣扬新朝的皇威,并在全国各地刻石树标,以示统治合法性。

王莽时期的政治活动包括对青海地区的统治和对羌人的安抚。石刻上的“皇帝”可能指的是王莽而非秦始皇。王莽在位期间,曾多次派遣使者进行巡狩活动,并在各地设立监察官职,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昆仑”与采药活动的历史解读

石刻中提到的“昆仑”一词也引发了学者们的讨论。昆仑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一座神山,具有神秘色彩。王莽时期,曾派人进行采药活动,青海地区的高海拔环境被认为是药材丰富的采集地。

葛承雍教授指出,石刻上的“昆仑”可能是一个泛指的地名,用以描述青海地区的采药活动。这一解读与王莽时期对长生不老的追求相吻合。

石刻的解读与历史文献的对比

对于石刻的解读,葛承雍教授强调了历史文献的重要性。他指出,出土文物必须与同时代的历史文献相互印证,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石刻上的文字风格与王莽时期的其他文物相似,这为其年代判断提供了支持。

“历史中很多真实故事都会因为年代久远、磨损、破碎,消失在时间的长廊,考古文物只有借助同时代语境的社会历史文献,才能将历史可靠地真正复活。”

葛承雍教授呼吁,学者们在研究中应保持开放的态度,结合多方面的证据进行综合分析,而非单凭猜测或主观判断。

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学术讨论

随着扎陵湖石刻的发现,关于秦汉历史的研究迎来了新的契机。未来的研究将继续围绕石刻的真实性、年代及其历史背景展开。学术界的讨论也将为这一领域带来更多的视角和方法。

葛承雍教授表示,希望这一发现能够激发更多的研究热情,推动对秦汉历史的深入理解。他强调,历史研究需要耐心和细致的考证,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验证,才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

石刻的发现为研究秦汉历史提供了新的材料,同时也提醒我们,考古学与历史学的结合是揭示过去的重要途径。未来的研究将继续在这一领域展开,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历史提供更多的线索。

推荐阅读  云南省博物馆展出470件文物,揭示战国至东汉历史